文本描述
第一章 行业概况
动力电池(主要指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就是指新能源汽车废旧锂动力电池进行多层次的合
理利用。动力电池容量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电量衰减至80%之后就无法满足
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而不得不面临淘汰,便只能进入回收处理阶段。
电动汽车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可利用率达到60%。因此如何发挥出退役动力电池的剩余价值
就成为了各方的关注焦点,这种行为也被企业视作降本增效的有效措施,甚至成为一些企业
的新兴业务,以增加收益。
图 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链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动力电池回收方式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
(1)梯级利用是将剩余容量较高、整体满足使用需求的退役动力电池适当修复、统一标准
后,投放至低要求的电池领域进行二次使用。一般退役动力电池剩余容量在60%-80%范围内时梯次利用价值较高。当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便不再适用于高需
求电池领域,随之转入梯次利用阶段。
通过筛选拆解、统一标准、重新组合等流程,退役动力电池可以继续充分发挥电池剩余寿
命,进一步降低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再利用到储能(电网调峰调频、削峰填谷、风光
储能、铁塔基站)及低速电动车等领域。
图 中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量预测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GGII
(2)拆解回收就是将已经报废的动力电池集中回收,通过工艺技术回收电池中的镍、钴、
锰、铜、铝、锂等金属,再将这些材料循环利用,制造动力电池包,并应用在新能源汽车
中。当动力容量下降到初始容量的40%以下时,一般选择进入拆解回收阶段。
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使用年限一般为5年~8年,有效寿命为
4年~6年。照此标准计算,2013~2014年我国首批推广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目前已
逐步进入退役期。
图 2021-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规模预测情况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图 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在近两年快速增长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2.1 产业链
图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产业链包括:
上游主要是废旧电池提供方,以及回收需要的材料商、设备商(输送机、撕碎机、引爆
器等)。由整车厂商如北汽新能源、丰田等,锂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还有一
些中间商构成。
中游主要是拆解回收厂商和检测方 。在梯次利用方面,由于与电池关联度最高,因此动
力电池企业布局最多,北汽新能源、东风汽车等车企也有布局;在拆解回收方面,一般
是第三方专业回收公司进行拆解处理,如邦普循环、格林美等。
下游为回收应用场景,可应用于电池材料厂和电池厂等。
2.2 商业模式
回收渠道的差异将直接决定商业模式的优劣。电池回收是动力电池再利用的核心环节,回收
渠道的稳定性不仅会对电池回收企业的回收成本产生明显影响,还决定了企业后续再利用环
节的业务量规模。
图 动力电池利用回收模式总览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电池回收按照经营主体不同可划分为四类商业模式:
(1)生产者责任制下的回收模式。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电池回收方面建立的回收体系有
良好的成效,因此基本沿用此前的回收经验,形成了由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承担电池回收主要
责任的制度机制。生产者责任制的回收模式将动力电池生产商对于电池的环境责任扩展到电
池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即电池的生产、使用、回收以及报废处置等过程,退役的动力电池沿
新品电池的物流路线逆向返回。
该模式以动力电池企业为主导,卡位回收处理,提高原料的上游议价能力,降低电池生产成
本,成为该类商业模式的源动力。但是该模式逆向物流回收动力电池的路径长,可能由于国
别、地域的差异不利于追责,并且由于交转次数和运输次数多,回收成本提高,可能不利于
电池回收。
图 以电池生产商为回收主体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