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吴晓波/著 激荡三十年 中国企业
1978-2008 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了解的中国企业史
汇报人:千库网 作者 著名财经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浙江省中科商学研究院副理事长、创办人。 著作:
《大败局1、2》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吴敬琏传: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Thirty Years of Business 吴晓波 Thirty Years of Business 目录 78~83 84~92 93~97 98~02 03~08 78~83 思考1:从1978到1983年,这一阶段经济的上升,主要的拉动力在哪? 84~92 思考2:1984到1992年中国经济,哪种经济体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呢? Thirty Years of Business 邓小平
锐意改革 “非要走这条路不可,叫做引进外资!”
——邓小平
在这一部企业史的前半段中,如果要有一个“主角”的话,那就应该是邓小平。
——吴晓波 奠定改革开放三大思想基石
针对雇工问题采取三不原则
多次南巡实地考察指导工作 Thirty Years of Business 邓小平
引进外资
“从国外吸引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似有必要设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几种统一吸收国外投资,按照国家计划、投资人医院,投入国家建设。”
——荣毅仁 在荣毅仁的提案中,即将创办的公司名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CITIC)。1979年,中信公司正式成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扮演了中国引进国际资本的中介角色。 右为荣毅仁 中国第一红色资本家 Thirty Years of Business 蛇口试验
老板袁庚 袁庚
花甲之年出任深圳蛇口工业区掌门人。执掌蛇口港的十几年里,突破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碎了“大锅饭”,引入了市场经济。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经济特区”悄然走向现实
在1979年的中国,蛇口和袁庚的出现,让铁幕般的计划经济被捅开了一个再也补不回去的大洞。半年后,深圳特区开始建立。 物质化的年代到来了! Thirty Years of Business 基层帝国 中国的某些乡村,如果有一个威权而无私的领导者,他同时具备两种能力:
善于利用一些优势和概念,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而受扶持的执政氛围;
他有相当的市场敏感性,往往就能够办起一家乃至若干家非常赚钱的工厂。 在过去的30年中,这类著名的中国村庄有河南的刘庄和南街村,天津的大邱庄,江苏的华西村,浙江的横店。 江苏的华西村 Thirty Years of Business 国企改革 如三国演义般 从改革第一天就开始的利益博弈:
1被下放权力的企业,与管制其多年的政府之间的博弈。
2、这些企业,与背靠政府政策支持或“意外”兴起的民营公司的博弈。
3、跨国公司进入“搅局”。
Thirty Years of Business 宏观
调控 本书中的改革史上出现过三次宏观调控,均是经济过热,政府运用国家力量进行干预。历次的宏观调控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只说开始,不说结束。 1981年影响:
有效控制经济的方向,避免种种动荡与不安定;乡镇企业遭受第一次寒流。更让乡镇企业成为了“气候经济”。
。。。以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