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年金险是治愈
中产焦虑的特效药
管理资源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很多储蓄型保险陆续下架 10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了《互联网保险新规》。很多高性价比的储蓄型保险,都会在年底之前陆续下架,很可能以后在网上就买不到了。
很多朋友看完新规后,问了我们不少关于年金险的问题,今天就来讲一下年金险。 很多人对于年金的认识 年金,收益不高,3%-4%,勉强覆盖住通货膨胀;
产品不灵活,通常需要存5-10年,才能不亏本,10-20年收益才能涨上去;
所以在很多的人眼中,年金往往是富人的标配——富人把资产拿出来一部分买年金,保证一部分资产的绝对安全性,让自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有能力东山再起。
“富人因为有钱所以可以不注重收益率,可以随便买买买,不是我们没钱人考虑的。”这是很多人对于年金的认识。 年金从来不是富人的标配 但这个逻辑对吗?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
富人要注重资金的安全性,穷人就不需要注重了?
富人怎么得罪你了,为啥富人要赚的少?
我们应该学习富人还是学习穷人?
年金从来不是富人的标配,恰恰相反,相比于风险承担能力更强的富人,中产和想成为中产阶级的人更需要年金。(特别穷的人就不说了,穷人先活下去更重要) 中产困境 相比于富人,中产的困境在于可支配资产极为有限:
不同于手里有大把的现金,可以随意支配的富人。中产相对有钱,但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基本没有。房子占了资产的一大半,收入又被房贷占了一半,这是很多中产面临的处境。
而用来自住的房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可以缓慢增值的资产,但实际上确实负债: 中产的可支配资产很难得到提升 它不能提供现金流,为你的生活提供帮助;它需要还房贷,挤压你本不多的可支配资金;未来大概率要换房,而一旦换房,还要支出10%左右的税费。
所以中产基本只能奶茶自由和菜市场自由这种极有限的空间里嘚瑟,一旦面对教育、医疗、房子这种庞然大物,往往只能唯唯诺诺的闪转腾挪。
而更可怕的是,中产的可支配资产很难得到提升。 中产流入现金流不稳定 在中产的资金池里,其支出端要房贷和教育备战,要源源不断的流出现金流;而在收入端,中产所流入的现金流却是极不稳定的。 一个普通人想要成为中产 一个普通人想要成为中产大概需要以下几点:
不懈的奋斗+时代的机遇+不错的行业+合适的家庭。运气好,要5-6年,运气差要10年。
假设一个人,24岁毕业,摸打滚爬十年,终于拿到了高薪,成为中产,接下来会遇到什么?
35岁死亡线。
前十年踩着时代的东风,终于拿到高薪,后十年就因为时代而陷入了职场危机。
中产作为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挣钱的角色,很容易陷入中年危机当中,并造成阶级的跌落,而一旦跌落,用尽所有青春爬上去的这批人都很难再有机会爬上来了。 增值形成被动收入 这时候,中产就面临着有负债,没收入的尴尬局面,外表光鲜,内心里面则都是说不出的苦。
因此,中产大多喜欢理财,希望靠着资产的增值形成被动收入,脱离阶级掉落的噩梦。 中产的理财梦 上班摸鱼、看股票K线、讨论房价涨跌是中产为数不多的乐趣。
不同于被消费主义洗脑的小资们,中产没有对车厘子的沉迷和牛油果的眷恋,富足的生活让他们不需要在朋友圈靠,账户余额里不断增长的数字才是他们幸福的源泉。
大盘每次上3000,他们都激动的开两瓶啤酒卤几个鸡爪。
每当牛市征兆来临,大家都会觉得未来可期,不少中产会把全部的可用资金扔进基金和股市,赚个盆满钵满。 。。。以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