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标准 > 行业标准 > 地方标准 > DB37T_2295-2013大叶藻播种增殖技术规范PDF

DB37T_2295-2013大叶藻播种增殖技术规范PDF

农田播种***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DB37T
资料大小:150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DF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2/3/21(发布于甘肃)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ICS65.150 B5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2295—2013 大叶藻播种增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seed planting and enhancement of Zostera marina L. 2013-04-01发布 2013-05-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2295—2013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秀梅、张沛东、李文涛、张莹、房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I DB37/T2295—2013 大叶藻播种增殖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叶藻种子播种的海域条件、本底调查、种子、种子运输、种子计数、种子播种、保 护与监测、播种效果评价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叶藻属(Zostera)中大叶藻(Z.marinaL)的种子播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T12763(所有部分)海洋调查规范 SC/T2039海水鱼类鱼卵、苗种计数方法 SC/T9102(所有部分)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3.2 生殖枝 reproductive shoots 结有种子的大叶藻分株。 播种planting 采用对水体环境无污染、易降解材料制作的网袋等装种方式,向海洋近岸水域投放大叶藻种子,防 止种子被水流冲走或被摄食,以实现种子萌发、幼苗形成及植株生长。 4播种海域环境 大叶藻种子播种水域应符合下述基本条件: ——水质符合GB11607的规定; ——水域生态环境良好,透明度不低于5m,水流畅通、平缓,水流流速范围在5cm/s~10cm/s 之间,受风浪影响小,水温低于30℃,盐度在25~35; ——水域高潮时水深在2m~2.5m的潮下带; ——非倾废区,非盐场、电厂、养殖场等进、排水区; 1 DB37/T2295—2013 ——底质为泥沙质,泥沙比不低于3:1; ——水域底栖生物和大型藻类少。 5本底调查 大叶藻种子播种前,按照GB/T12763和SC/T9102的方法,对拟播种水域进行水深、盐度、流速、 海水透明度等海域水文,营养盐、总氮、总磷等海水化学要素,底质类型和粒径,叶绿素、初级生产力、 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等海洋生物调查,并据此筛选适宜播种水域。 6种子 6.1种子采集 种子的采集应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观察到60%以上生殖枝生长的种子成熟,即种皮坚硬、 橄榄色到棕黑色或者黑色,应立即进行种子采集。种子采集时,只采集种子已成熟的生殖枝。将采集的 生殖枝放入塑料容器中,用手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搅拌,搅拌后2min~3min捞出生殖枝,用网目不大 于2mm的网捞出种子,海水冲洗、过滤,获得成熟的种子。 6.2种子保存 成熟种子应保存于盛有盐度在30~35无菌海水的玻璃容器中,海水水质符合GB11607要求,于4℃、 黑暗环境下保存。期间,每5d~7d搅拌种子、更换无菌海水一次。 6.3质量要求 播种的大叶藻种子质量符合表1的要求。 表1播种的大叶藻种子质量要求 项目 要求 感官质量 可数指标 种皮坚硬、橄榄色到棕黑色或者黑色;椭圆形、规格整齐、外观完整、纵肋清晰 死亡率<10% * 注:*种子死亡判别标准:种子浮于水面或种皮柔软,种皮颜色浅绿、破裂记为死亡。 6.4质量检测方法 大叶藻种子的质量合格率计量以播种现场测算为准。种子播种前,随机取样不少于100粒,肉眼逐 一检测种子质量。质量合格率达到表1要求,方可播种,并填写种子播种记录表(见规范性附录A)。 7种子运输 将种子装入盛有盐度在30~35海水的广口瓶中,种子装入量不应超过瓶容积的一半,海水满瓶,密 封。途中避免阳光暴晒,气温25℃以下时,运输时间应低于8h。运到播种海域后,应立即将种子移入 塑料桶或水桶等大型容器中,更换海水。 8种子计数 2 DB37/T2295—2013 大叶藻种子的计数采用抽样称重法,参照SC/T2039进行。种子运输至播种水域后,从每个装有种 子的瓶中随机抽样三次,将每次抽样种子沥水至不连续滴水,再用吸水纸将种子表面水分吸干,称其重 量,最低抽样重量不低于5g。通过对抽样种子逐一计数求出三次抽样的平均单位重量种子的数量,求 得每瓶种子总数量。 9种子播种 9.1播种日期 播种应在10月份进行,水温低于20℃,并根据气象条件确定具体播种日期。 9.2气象条件 选择非雨天进行,风力三级以下。 9.3播种方案 9.3.1播种方法 采用对水体环境无污染、易降解材料制作的网袋等装种方式,向播种水域投放大叶藻种子。网袋材 质应为麻片或双层棉纱布,平均网目大小在40目~30目之间,网袋大小应在0.2m以上。首先选取符 2 合质量要求的大叶藻种子,然后将种子与泥沙(泥沙比不低于3:1、沙粒径在0.5mm~0.25mm之间;每 个网袋泥砂的使用量为泥砂装入网袋后平铺时厚度不应超过5cm)混匀,最后将泥砂和种子的混合物装 入网袋,棉线封口,形成播种单元。 9.3.2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应在200粒/m~400粒/m之间。 22 9.3.3播种过程 将播种单元船运至播种水域,抛锚固定船位,由潜水员顺风缓慢将播种单元放入播种水域,平铺海 底。以不少于20个播种单元为一体,用长度为20cm的U型铁丝或竹签将播种单元的四角之间相互固定。 播种过程应保证播种单元干露时间不能超过5h。 9.4播种记录 播种结束后,即填写种子播种记录表(见规范性附录A)。 10保护与监测 10.1保护 种子播种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种子播种前,对播种水域妨碍种子播种的砾石、底栖生物、大型藻类以及作业网具等进行清理; ——种子播种后,对播种水域组织巡查,防止捕捞作业和采贝等渔业活动。 10.2监测 种子播种后7个月,开始定期监测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情况,以及播种水域生物和环境因子状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