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ICS 65.020.20 B 31 DB32 备案号:31273-2011 江 苏省地方标准 DB32/T 1873-2011 农田—水体养分再利用技术规程 Technology code for reuse of water nutrient from field 2011-08-15发布 2011-10-15实施 发布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32/T 1873-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组织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盛婧、郑建初、朱普平、陈留根、刘红江。 I DB32/T 1873-2011 农田—水体养分再利用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水体养分再利用的技术流程、技术要求(生物塘建设、水生植物配置、水体排 放、水生植物收获与还田利用等)和监测与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太湖流域水网地区,也适用于与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类似的地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NY/T 393 NY/T 396 NY/T 39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农业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畜、水产品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 525-2002 有机肥料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田—水体养分再利用reuse of water nutrient from field 指农田流失养分在水体中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生植物收获后作为农田有机肥,其养分再回到农 田这一过程。 3.2 生物塘 biological pond 指用于汇集农田排水、配置有水生植物的水塘。 3.3 水生植物养分富集 hydrophyte absorption largely to nutrient 指通过水生植物的种植,水体中大量的养分被吸收富集到植株体中。 4 技术流程 1 DB32/T 1873-2011 农田径流养分 农田利用 生态沟渠 生物塘 水生植物生长 收获 处置 将农田径流及其养分通过沟渠汇集到生物塘中,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水体中的养分被大量吸收。 收获后的水生植物在岸边进行简单堆制,作为肥料在农田施用,最终实现农田流失养分的再利用。 5 技术要求 5.1 农田规模 农田规模应不少于50亩,以不超过200亩为宜。 5.2 生态沟渠和生物塘建设 塘点选择:考虑水生植物的利用,生物塘应建设在在农田附近,距离不能超过2km。建设时充分利 用已有的排水沟和水塘。同时生物塘应远离工矿企业排污且不影响航道和泄洪。沟渠将所有农田排水汇 聚收集到生物塘中。 建设标准:生物塘面积应不低于农田面积的1/40,进出水口宜建设在相反的方向。沟渠和生物塘护 坡不宜采用水泥护坡。 5.3 水生植物选择 选择原则:水生植物的选择应遵循生物量大、经济效益好、管理和收获方便、处置利用容易的原则。 布局要求:根据水体的进出方位和深度设置不同的水生植物类型。在沟渠和生物塘四周水体深度 0.6m以内的地方,宜种植浅水植物。在水体深度0.6m以上的区域,应种植漂浮植物。靠近农田出水口的 地方应安排对养分吸收速度快的植物,其它地方可种植具有一定净化能力同时具有景观功能的植物。生 物塘配置时还应考虑留出部分水面,作为透气之用。 5.4 水生植物收获 水生植物应在冬季腐败前收获结束。漂浮植物收获采用人工网捞的方式,浅水植物收获采用人工收 割的方式。 5.5 处置 收获后的水生植物在岸边进行简单的堆制2d~3d后即可作为农田的肥料施用。水生植物重金属检 测值要求符合NY525-2002的规定。如堆制肥料重金属检测超标,则作为农田周边花卉和树木肥料之用, 同时分析其超标原因。 5.6 水生植物在农田的施用 麦田施用方法: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将摊晒后的水生植物直接均匀地铺放到麦田中,施用量为每 亩田6000~8000 kg。其它作物参照执行。 6 监测与分析方法 监测 6.1 6.1.1 水质监测 2 DB32/T 1873-2011 监测对象及监测时间:农田排放水体的水质于每次暴雨后监测,以及净化塘向外河排放水体的水质 于每次排水前监测。 监测项目为:水体氮、磷、COD、重金属。监测项目采样布点按NY/T396规定执行。 6.1.2 水生植物测定 监测对象:生物塘中各种水生植物。 监测时间:水生植物收获时进行测定。 监测项目为:植物鲜重、干物质含量、氮、磷、钾、汞、镉、砷、铬、铅含量。 6.1.3 农田土壤监测 监测对象:施用水生植物田块的土壤以及不施用水生植物田块的土壤。 监测时间:施用后1个月进行监测,每年监测1次。 监测项目为:土壤PH值、氮、磷、钾、汞、镉、砷、铬、铅含量。 监测项目的采样点及监测频率按NY/T395规定执行。 6.2 分析方法 水体、植株和土壤的养分与重金属的分析测定方法如表1。 表1测定方法 序号 分析项目 测定方法 方法来源 1 2 水体总氮 水体总磷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火焰发射光谱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电位法 GB/T 11894-89 GB11893-89 3 水体钾 ISO 9964-3-1993 NY 1120-2006 4 水体镉、铅、铬 土壤pH值 土壤全氮 5 NY/T 1377-2007 GB 7173-87 6 半微量开氏法 7 土壤全磷 钼锑抗比色法 GB 9837-88 8 土壤全钾 氢氟酸—高氯酸消煮法 原子荧光法 GB 9836-88 9 土壤总汞 NY/T 1121.10-2006 NY/T 1121.11-2006 NY/T 1121.12-2006 GB/T 17141 10 11 12 13 土壤总砷 原子荧光法 土壤总铬 原子荧光法 土壤铅、镉 水体砷、汞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NY 1120-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