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园筑新局 万年基业丰台长辛项目策略提报 从两组数据统计说起: 不同产品的房源数量及货值配比,都明确标示:高层住宅中的140-250平米中
大户型,将是本案的主要货源;
与此相对,我们的目标客群,也呈现出明显的改善型置业倾向。 带着这一立论,再来看一组访谈录(根据内部调查整理所得。为保证当事人隐私,
部分资料做隐匿处理): 王 宇
33岁,北京户籍。丽泽桥附近某公关公司执行总监。
5年前结婚时,在父母资助下,购置一套80㎡两居。
与妻子计划两年内要小孩,现有居所到时将较显拥挤。 关洪
39岁,北京某知名院校财经系硕士。
毕业后留京至今。现供职于金融街某国有银行总部。
4年前在西四环购置一套120㎡三居,
前年女儿出生后,母亲来京同住(父亲已过世),
现有意向再置一套环境较好的3-4居,做全家改善之用。 平时多忙于工作,闲暇时间较少,
每年一次的出游机会,只能带来身心的短时放松,
累、乏味,已成朋友聚会时屡谈不止的话题。
同时,在江南生活了60多年的母亲,对北京初露的不适症状,
也是近期困扰关洪的重要疑虑。 施纲
46岁,国家图书馆中层管理人员。
女儿为海淀某大学在读硕士。
与同为某事业单位职员的妻子,一直住在国图家属院内。 从小在二环边的大院里长大,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图。公务之外,很少离开北京。
晋升的机会已经很少,事业上的天花板似乎举手可及,
自称早把心遗留给80年代的施纲,对体制也一直若即若离,
正如他在一首诗里写的那样:
裹着一身皮囊在都市流浪,不让人看到我对自然的向往。 杨 泽 军
55岁,石景山某军区中层领导。
全家现同住于一套150㎡四居内,儿子计划明年结婚。
有意另置一套房产,与已提前退休的老伴单住,
或留给儿子做婚房之用。 我们找到了几类人:
他们年龄集中在30-55岁之间,多来自西城、海淀、石景山等西部区域,和
丽泽、六里桥等丰台核心区;
他们已完成了相对丰富的财富积累,但受事业所限,仍是一群离不开城市的
人,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则使他们有一颗想要离开城市的心。 他们的改善型需求,有刚需型改善与品质型改善之分,但均不受价格驱赶。
中大户型为主的产品结构,使得品质型改善客,成为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客
户。他们也将以意见领袖的身份,影响、带动刚需型改善客的进场。 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为生活品质带来提升的“第一居所”。本案生态资源,是
吸引他们的最大亮点。但西南五环尚显荒僻的区域现实,将是令他们却步的
心理阻力。 长辛店“垃圾围城”一角 尚显荒僻的区域现实,也较大程度上遮蔽了长辛店的生态优势。 淡市之下,本案地段仍显偏远、配套尚待改善的“先天劣势”无疑将放大显现,并很有可能成为制约客户进场的壁垒。
这种区域抗性该如何消减? 地铁14号线的开工、已陆续启动的改造工程,以及2900亿的南城开发计划,
都是区域发展潜力的动力支持。但最具实效性说服力的,仍是以园博园为
主要支撑的生态优势。 在“第一居所”密集的主城区,沙尘是随时而至的“密切邻居”。 在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北京,这,却是常见的“水景”。 “乘雾”而行,已渐渐成为主城区生活的常态。 “黄”(沙尘暴天气)、“堵”(雨天尤甚)、“毒”(污染指数严重超标)的
常态之外,另外一些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第一居所”的理想环境,
而公园,是它们的共同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