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铭著——龙湖 颐和原著 别册
撰文: 王十二
红鹤广告2008-2010年度最佳文案
别册内文
引 言
三百年封藏,六十年酝酿,一场中国家族盛会
第一篇
封藏三百年的大理想
一、“三山五园”最后一园
殷富百余载的“康乾之治”,为中国文明史上最具盛名的盛世之一,作为寄托帝王兴怀之志的皇家园林,亦在此一时期,迎来一轮新的巅峰,筑基自金章宗修建“八大水院”以来的京西贵地,康熙、雍正,先后于此营造畅春园、圆明园,至乾隆时,“三山五园”中的最后一座——清漪园(即今颐和园)倾15年之力大功告竣。历史沧桑流转,光阴华丽变幻,几度更迭往复, 颐和园——这一穿越数百年而仅存的爱新觉罗家族花园,已成为其家族世代优雅与荣耀的唯一见证。1998年11月,“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的颐和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附:乾隆《御制万寿山清漪园记》
上水之源“福寿图”
北京西郊,群峰叠翠,泉泽遍野,山环水抱,藏风蓄气,景观之优美华北罕见,自古即被视为风水宝地,而成为皇家大兴行宫林苑的首善之地。以万寿山与昆明为主体的颐和园,更是北京山水的源头,她上接西山“龙脉”,自此溯太行、秦岭,即昆仑“祖山”。同时,颐和园布局不但尽显皇权气势,亦暗合一幅“福寿图”,这应归功于皇家建筑家族“样式雷”第七代雷廷昌“桃山水泊,仙蝠捧寿”的巧思。通过卫星照片可见,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如一只展翅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自万寿山俯瞰,昆明湖状如寿桃,十七孔桥则为一只长长的龟颈,寓意长寿。寿桃的“歪嘴”,偏向东南方向的长河闸口。寿桃的梗蒂,是颐和园西北角西宫门外的引水河道。最为称奇的是,斜贯湖面的狭长的西堤,构成了桃体上的沟痕。
二、爱新觉罗氏的“家国理想”
儒家所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可谓千余年来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无数志士仁人,倾其毕生精力与智慧于此。但是在封建体制内,能融“修齐治平于一炉”的真是凤毛麟角,不过唐李、宋赵、元孛儿只斤、明朱、清爱新觉罗这几个王朝中的少数有作为的皇族能臣。
公元1751年,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迎来60岁生日,正值盛世雍容的乾隆皇帝,为表一片孝心,将京西翁山改名万寿山,并在其基址,兴建清漪园(即颐和园)。历时15年,用银448万余两的清漪园,不仅是乾隆为母祝寿的一份“大礼”,更凝结着他治理山河的十全武功与寄情山水之乐的帝王意志。
在颐和园花承阁建筑群(现多宝琉璃塔附近)中,有一处为乾隆的书房,名“六兼斋”, 乾隆御题诗曰:“秋风春月常得句,山容水态自成图。开窗鱼鸟含天趣,欹案诗书味道腴。”何谓“六兼”,“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是也。此融汇了最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六大快事,完美归纳了中国千年皇族与士大夫阶层的优雅生活梦想。
乾隆御制清漪园诗
雨后昆明湖泛舟骋望
半夜嘉霖晓快晴,敕机暇偶泛昆明。
稳同天上坐春水,爽学秋风动石鲸。
出绿柳荫知岸远,入红莲路荡舟轻。
玉峰真似蓬莱岛,只许遥遥镜里呈。
戏题听鹂馆
清和渐觉绿阴稠,初听林间黄栗留。
笑我本非高逸者,双柑何必袭风流。
曲院风荷
几个田田漾细风,乍看绿叶想花红。
昆明湖上浮轻舫,六月春光讶许同。
问政颐和园
(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己酉,见德使葛尔士等于仁寿殿……丁酉,见法使贾斯那等于仁寿殿。甲辰,见各国公使于仁寿殿。
(光绪二十九年)夏四月己亥,见各国公使于仁寿殿……是月(六月),见日使内田康哉等、义使嘎纳等于仁寿殿……(八月)庚寅,见各国公使于仁寿殿。丁丑,见法使吕班、德使穆默于仁寿殿。
(光绪三十年)八月辛未,见义使嘎尼纳于仁寿殿……(冬十月)壬子,上奉皇太后御仁寿殿,赐近支宗等宴,率王、贝勒、贝子、公等进舞。甲寅,皇太后圣寿节,上诣排云殿进表贺。
(光绪三十一年)六月丙午,见俄使璞科第于仁寿殿。
(光绪三十二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