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贸 > 经济 > 宏观经济 > 宏观策略周报_从十九大报告看新时代宏观经济发展方向

宏观策略周报_从十九大报告看新时代宏观经济发展方向

lsayin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98KB(压缩后)
文档格式:WinRAR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9/3/6(发布于四川)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8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摘要
从宏观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近几年国内宏观经济指标的内涵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旧有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PPI与CPI指标的偏离,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和工业增加值指标的偏离,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长与GDP指标的偏离等,实际上近几年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已经对宏观经济分析提出了新要求,从前以速度和绝对值来看待宏观增长情况的方法将不再有效,今后观察宏观增长指标的侧重点需要作出改变,需要更加注重中微观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发展矛盾的解决,更加注重把握新时代宏观走势的新特点

具体看投资方面:未来我国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重点将持续发生变化,不再追求量,更加追求质,国家将加大力度鼓励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的投资,在区域方面更多向经济欠发达省份倾斜。未来基建投资保持中速增长会是一个常态,但是新兴产业投资、民间投资仍是政府大力扶持的重点,房地产投资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未来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将是宏观经济增长中确定性最强的一个方面。对于消费这一长期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政策指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最终也将极大促进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二是引领消费升级换代

出口将更重质量,进口和引入外资将更加开放。十九大报告不再简单谈扩大出口,而是着重于出口质量的提升,“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进口和吸引对外投资方面则将更一步开放,特别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于外商来说也是很大的利好。此外,一带一路建设是未来拓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依托和观察点

未来国内大宗商品仍将保持供需紧平衡格局,产能过剩时代将成为过去。未来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将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金融方面仍然会保持目前的去杠杆防风险政策主基调。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此外,包括中央金融系统开放日里周小川行长、郭树清和刘士余主席的发言,都意味着今后金融监管只会更严,而不会放松。当然,为了促进实体经济的融资,金融和货币政策也将呈现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特点

从十九大报告看新时代宏观经济发展方向
十九大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理念、新方略,从总体来看,发生主要变化的方面有三个:
首先是对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转化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一是人民的需要已经从单纯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已经出现大发展大变革,我国已经成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国家,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过剩,但是高端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未来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因此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界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的时间规划提前。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是尽管时间提前,但这一目标没有再提具体的GDP或人均GDP数量目标,而是重点强调要使“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显示出新发展思路和理念对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发展矛盾的高度重视,不是盲目追求发展,而是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四是报告中没有再提速度概念,不再有“平稳较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等提法,而是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十九大报告的这些新变化,意味着未来各级政府部门对于GDP的观念和保GDP增长的倾向将会有根本改变

从宏观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近几年国内宏观经济指标的内涵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旧有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PPI与CPI指标的偏离,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和工业增加值指标的偏离,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长与GDP指标的偏离等,实际上近几年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已经对宏观经济分析提出了新要求,从前以速度和绝对值来看待宏观增长情况的方法将不再有效,未来
。。。以上简介无排版格式,详细内容请下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