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1 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2017年10月19日 交运设备增持(维持) 汽车零部件Ⅱ增持(维持) 谢志才执业证书编号:S0570512070062 研究员0755-82492295 xiezhicai@htsc 祝嘉麟执业证书编号:S0570517070009 研究员021-28972068 zhujialin@htsc 陈燕平021-38476102 联系人 chenyanping@htsc 1《交运设备:产销保持向上趋势,看好新能 源整车》2017.10 2《长城汽车(601633,增持):长城强者恒强, 发力SUV高端市场》2017.10 3《交运设备:行业政策落地,产销保持向上 趋势》2017.10 资料来源:Wind 现阶段零部件深度替代的几点思考 汽车零部件深度替代系列报告之二 天时、地利优势,中国的就是全球的,巨头有望“批量”造就 我们认为本轮深度国产替代的广度和强度都值得期待,且成长具有持续性, 将是今后3年汽车产业的最大机遇之一,亦有望造就不止一个全球零部件 龙头。我们认为天时、地利优势是自主零部件厂商的最大优势,国内乘用 车市场(年化)从2500万台向3000万台迈进,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配套 市场意味着做好国内市场就有做全球龙头的潜质。此外加持这一趋势的还 有国内外产业政策与国际巨头的转向,我们判断随着新能源、智能互联趋 势明朗,部分具备技术要素与附加值但不处于其“舒适区”的产业将会被 国际巨头转让或者战略撤出,自主厂商将借势成为领域龙头
配套体系特征与壁垒之思考:是挑战也是城墙 乘用车厂商的配套体系受制于产品要求和拉动式生产方式,在采购定点(选 择供应商)时牵涉到为复杂的评审和认证过程,而非简单的竞价招标。这 也导致每次车型定点的潜在供应商范围较窄,属于典型的“小圈子”。但是 对于能够成功进入某家整车厂商配套体系的零部件厂商而言,凭借价格和 服务表现将优先获取该体系内其他车型配套的机会。此外整车厂与零部件 厂商关系较其他产业更为稳定,“战略合作”要素多于价格博弈。零件年降 正常范围在定点时已予以考虑,对于优质厂商影响较小,“原材料补贴”等 制度亦表明整车厂与零部件厂商共担风险、重视供应链稳定的合作态度
配套升级之路:从B角到A角,从小众车系配套到进入主流体系 当前不少国内自主零部件厂商正处于配套升级的路径上:整车厂商出于平 衡供货风险与采购价格博弈,往往会采取“一品两点”模式,有意培养低 成本的B点供应商,这也是自主零部件企业的机遇。基于不同整车厂商(集 团)供应链的开放程度,为一些民营系相对小众的品牌做配套是自主零部 件厂家的“入门”捷径。随着配套经验的积累,将打开主流车厂(先期着 重主流自主车企的机会)供货体系。由于合资车厂也面临成本压力,实现 合资品牌中低端车型的供货将是打开全面配套国际车厂,成长为全球巨头 的必经之路。我们建议高度重视存在“配套升级”趋势的自主零件厂商
两大重要维度:产业空间&营收增速 我们认为现阶段优选深度国产替代优质企业时应当优先考虑两大维度:公 司所在细分行业的产业空间以及公司阶段性的营收增速趋势(而非短期盈 利增速)。产业空间体量是决定领域内自主零部件厂商能否成长为国际巨头 的土壤,也是零部件成长股投资的重要判断条件。现阶段我们建议更多关 注企业的主营收入增长趋势,其优先度高于盈利(归母净利)增速,毕竟 随着规模效应出现、整车厂商配套体系渗透率提升,我们认为符合特征的 优质厂商将迎来盈利增速与营收增速匹配的红利期。依据这两个维度,建 议关注星宇股份、拓普集团、天成自控、精锻科技和岱美股份等优质标的
风险提示:乘用车销量下滑,部分企业海外并购遭遇阻碍
股票代码股票名称收盘价(元)投资评级 EPS(元) P/E(倍) 20162017E 20162017E 20162017E 20162017E 300258精锻科技16.27买入0.470.630.841.1034.6225.8319.3714.79 603730岱美股份37.44增持1.091.411.822.3234.3426.5520.5716.13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7% -2% 3% 8% 13% 18% 161016121702170417061708 交运设备汽车零部件Ⅱ沪深300 重点推荐 行业走势图 相关研究 行业评级: 行业研究/深度研究|2017年10月19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2 正文目录 导言...........3 汽车产业格局生变,自主零部件崛起机遇来临.....4 自主品牌崛起和跨国采购带动本土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成熟....4 由点及面,本土零部件厂商不断崛起....5 合资品牌本土化,力推低端产品,本土零部件企业打入配套体系.........6 优秀自主零部件企业与主流厂商同步开发,具备较强产品开发实力.....6 部分自主企业切入供应体系,打破技术垄断,壁垒转化为城墙....7 优秀自主供应商切入供应链,冲破供应链隐形壁垒..7 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自主供应商不断突破技术壁垒....7 自主零部件厂商突破认证壁垒,积累整车同步开发经验...........7 下游自主龙头发力验证体系建设,验证能力逐步接近国际水平.8 自主研发进程加快,核心领域实现技术突破....10 由商转乘,本土零部件厂商切入乘用车配套体系........10 本土零部件从B角到A角,向上拓展客户资源...........11 自主企业通过外延式战略克服技术与客户资源壁垒,实力稳步增强...11 高进入壁垒可帮助稳定配套厂商在供应链中的地位12 自主零部件厂商渗透率提高,配套体系升级,国际巨头地位可期..........13 自主零部件厂商开拓整车客户,广阔的国内市场为龙头崛起奠基...13 自动变速器国产替代浪潮最前沿,国产品牌自动变速器百亿市场待开拓........14 自主乘用车座椅成功突围,迎庞大国内市场空间........16 优质自主零部件厂商配套升级,产品逐步切入合资厂商供货体系...19 国际巨头配套业务扩张,自主品牌产能加码,精锻科技受益DCT蓝海市场..20 突破合资整车供应体系,产品实现高端化,自主车灯总成将掘金广阔市场....21 本土零部件企业全球配套加深,自主龙头已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22 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福耀玻璃全球布局进入收获期.....22 强强联合,继峰股份自主座椅核心件打入欧洲高端配套市场..23 出口业务为主,遮阳板龙头拓展全球版图.......23 国产零部件深度替代趋势的总结与分析..25 重点公司.26 岱美股份(603730,增持,目标价43.68~45.50元).......26 精锻科技(300258,买入,目标价20.00~21.00元).......35 行业研究/深度研究|2017年10月19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3 导言 我们在2016年11月16日发布汽车零部件国产替代深度报告总章《零部件“深度国产替 代”序幕拉开》中,判断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处于“深度国产替代”的新阶段,即从整 车内外饰等基础零部件向变速器、座椅和车灯总成等高壁垒核心零部件自主配套突破;之 后我们在2016年11月30日又发布汽车零部件深度国产替代系列之自动变速器专题《格 局谋变,替代加速》,深入分析探讨自动变速器深度国产替代的现状与机遇,从需求端、 技术端、资本和产业环境端深入分析自动变速器国产替代的前景
我们认为本土配套企业的崛起是实现汽车零部件深度替代的关键点,由于国内汽车产业格 局、外资车企严密的配套体系以及汽车零部件配套壁垒的存在,自主零部件企业长期被排 除在外资品牌供应体系外。经过长期积累,本土配套企业开始崛起,不仅在低端市场占据 主要份额,还通过外延并购获取高端零部件核心技术,并提升企业的规模。随着国内汽车 市场竞争的加剧,合资品牌基于市场份额、获取利润等多重需求下,开始推出低端车型, 但为保持利润,也开始将成本相对较低的本土配套企业纳入供货体系,进一步带动本土零 部件企业渗透率的提升,目前在自动变速器和座椅方面,行业龙头开始显现
原则上四大维度可以帮助判断标的优质性:1)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体量大,较大的市场 容量和空间是优质标的业绩高增长的基础;2)优质标的开始出现深度国产替代特征,例 如,部分本土零部件企业开始与国内合资品牌或海外整车企业展开同步开发和供货,产品 综合竞争力可与国际知名厂商匹敌;3)优质标的估值与未来增速合拍;4)营收增速(规 模增长)优先于阶段内盈利增速
现阶段而言,其中两大维度更有优先级:公司所在细分行业的产业空间以及公司阶段性的 营收增速趋势(而非短期盈利增速)。产业空间体量是决定领域内自主零部件厂商能否成 长为国际巨头的土壤,也是零部件成长股投资的先验条件。现阶段我们建议更多关注企业 的主营收入增长趋势,其优先度高于盈利(归母净利)增速,随着规模效应出现、整车厂 商配套体系渗透率提升,我们认为符合细分行业的产业空间大以及公司阶段性的营收增速 高的优质厂商将来能够迎来盈利增速匹配的红利期
淘宝店铺 “Vivian研报” 收集整理 获取最新报告及后续更新服务请淘宝搜索“Vivian研报” 行业研究/深度研究|2017年10月19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4 汽车产业格局生变,自主零部件崛起机遇来临 自主品牌崛起和跨国采购带动本土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成熟 汽车销量增速所减缓,增长结构出现分化,自主品牌逐渐崛起。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2017年1-9月,我国汽车总销量增速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减缓,汽车产销2034.92万辆和 2022.45万辆,同比增长4.77%和4.46%,市场进入调整期。1-9月乘用车共销售1715.1 万辆,同比增长2.38%。同时,市场竞争格局生变,自主品牌保持较快增长。据中国汽车 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7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93.95万辆,同比增长4.33%, 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90%,自主品牌市占率比去年同期提升1.14个百分点。德系、日 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销售227.52万辆、198.92万辆、135.17万辆、43.09 万辆和18.84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20.22%、17.68%、12.01%、3.83%和1.67%
图表1:2013-2017年(1-8月)国内狭义乘用车月销量走势图 资料来源:乘联会,华泰证券研究所 汽车总保有量突破2亿辆,增长空间依然充足。中国汽车年销量已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 在总保有量方面,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数据,截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