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城市行政属性
隶属河北省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东南沿海、环京津交汇区域,南临
渤海,北依唐山,西望津京。
河北省最大的国有农垦企业(柏各庄农场), 系全国三个农垦体制县(黑龙江友
谊县、辽宁省大洼县、河北省唐海县)。
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出台,区域规划按照“8+2”模式制订:包
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张家口、承德8地市。
唐海县多条省市级高速、高等级公路、铁路贯穿全境,可快速链接京津,已被纳入
京津“两小时经济圈”和“大北京都市圈”。
唐海:隶属河北,全国三个农垦体制县之一。 “京津冀都市圈”内的重要节点城市。
唐海:渤海之滨,中国北方的重要枢纽和出海大通道。
唐海地处渤海之滨、两环(环渤海、环京津)交汇地带,西距北京220公里、天津120公里,北距唐山45公里,东距 秦皇岛港150公里。县城南距曹妃甸工业区20公里、曹妃甸深水大港40公里。 迁曹公路、滦曹公路等多条国省干道贯穿境内,迁曹铁路横亘全境。 随着唐曹高速、沿海高速开通,以及京津唐环线城际铁路、唐曹轻 轨铁路启动建设,唐海横连四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京唐港、 天津港),直通四市(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形成了融海洋、 铁路、公路运输于一体的交通网络。 全县每平方公里路网密度已接近长三角等发达地区。 正在开发建设的世界“钻石级”曹妃甸深水大港和曹妃甸工业区的 直接腹地。未来唐海,将建设成成为集海洋、铁路、公路和空中运输于一体、中国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出海大通道。
2、城市交通属性
唐海县今境原为渤海湾北岸沿海荒滩,后随滦河水系不断冲击形成陆地。1949年11月被国家农业部接收,1956年定
称“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是河北最大的国营农场。1968年划归省直属,行使县级行政职权。
1982年9月22日改建唐海县,县城在唐海镇,隶属唐山,保留国营柏各庄农场名称,实行建制县和农垦企业双重体制。
唐海:农垦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文旅属性
气候特点:唐海县属东部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年均气温11℃,年降水量636毫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资源丰富:冀东油田贯穿全境、9条自然河流及人工水渠流经县境,海岸线长9.1公里。
特色旅游:
工业游:首钢京唐钢铁厂、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
港口游:曹妃甸5亿吨大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目前25万吨矿石码头、30万吨原油码头、散货码头已通航。
新农村游:著名的“中国河蟹之乡、河北大米之乡”,素有“北方小江南”的美誉,是曹妃甸的“后花园”。
唐海湿地游:21种湿地类型,被世界著名湿地专家马克·巴特赞誉为“北方独有全国罕见,不可多得的湿地资源”。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部的黄金海岸,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 三省二市。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引擎”。 200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标志着曹妃甸的发展正式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 曹妃甸新区辖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 面积1943平方公里,陆域海岸线约80公里,目前常住人口22万。 唐海,曹妃甸工业区的直接腹地、地处环渤海中轴线,已发展成曹妃甸工业 区的生活区。
唐海:环渤海经济圈中轴线上的重要县城。曹妃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妃甸
唐海县城
4、城市经济属性
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73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8平方公里。
全县户籍人口4.5万户,共13.9万人,是河北最小的建制县。(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非农业人口5万多人,县城常住人口4万人,流动人口6万多人。
2011年乡村户数39083户,比上年增加788户,增长了2.06%。乡村人口112000人。
政府工作计划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70%,也就意味着未来4年,还有5-6万人(约2万户将要进城常住)。
河北最小建制县,县城常住人口4万人,乡村户数39083户。
5、城市人口规模
2008-2010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三年列河北第11位。
6、城市经济环境
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4亿元, 比上年增长20%;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5亿元,同比增长18%。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99亿元和29.46亿元。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河北省140个县(市、区)中,连续三年列第11位。
2008-20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7亿元,增长72.5%;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增长96.7%;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35.1%。 2011年1-11月份,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3亿元,同比增长28%。 2012年1-4月份,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亿元,同比增长13.5%。
2008年,全部财政收入6.89亿元,增长41.4%;2009年,全部财政收入8.28亿元,增长20.1%; 2010年,全部财政 收入9.27亿元,增长12%。 2011年1-11月,全部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04280万元,占预算的97.82%,同比增长19.65%。 2012年1-4月,全部财政收入累计完成60797万元,占预算的46.66%,同比增长22.42%。
2008-2012.4,全县全部财政收入最高增速超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