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2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新建、扩建和改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
设计;进行节能专项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可参照本标
准。
1.0.3本省范围内的居住建筑必须采取节能设计,在保证室内热环
境的前提下,建筑热工和暖通空调设计应将采暖、空调总能耗控制在
规定的范围内。
1.0.4安徽省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术语
2.0.1导热系数(λ) thermal conductivity
稳定条件下,1m厚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K,单位时间内通过
单位面积(1m2)传递的热量。单位:W/(m·K)。
2.0.2蓄热系数(S)heat mass coefficient of material
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
波幅的比值,可表征材料热稳定性的优劣。其值越大,材料的热稳定
性越好。单位:W/(m2·K)。
2.0.3热阻(R)thermal resistance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单一
材料围护结构热阻R=δ/λc。式中δ为材料厚度(m),λc为材料导
热系数计算值[W/(m·K)];多层材料围护结构热阻R=∑(δ/λc)。
单位为:㎡·K/W。
2.0.4围护结构表面换热阻(Ri、Re)surface resistance
围护结构两侧表面空气边界层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为表面换热
系数的倒数。在内表面,称为内表面换热阻(Ri);在外表面,称为外表面换
热阻(Re)。
2.0.5围护结构传热阻(RO)heat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envelope
表征围护结构(包括两侧表面空气边界层)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
量。为结构材料层热阻与两侧表面换热阻之和。单位:m2·K/W。2.0.6热惰性指标(D)index of thermal inerta
表征围护结构抵御温度波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其值
等于材料层热阻(R)和蓄热系数(S)的乘积。单一材料围护结构热
惰性指标D=R·S;多层材料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R·S)。
2.0.7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
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为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单位:
W/(m2·K);系围护结构传热阻的倒数,K=1/RO。
2.0.8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xterior wall
外墙包括外墙主体部位(承重墙体或框架、剪力墙的填充墙)和
周边混凝土剪力墙、异形框架柱、抗震构造柱、圈梁、混凝土过梁、
窗台板等热桥部位在内,按面积加权平均求得的传热系数。单位:W/
(m2·K)。
2.0.9热桥(冷桥)thermal/cold bridge
围护结构中包含金属、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墙、梁、柱、肋等部
位,在室内外温差作用下,形成热流密集,内表面温度较低(或较高)
的部位,这些部位形成传热的桥梁,故称热桥(冷桥)。
2.0.10建筑物体形系数(So)shape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面积(Fo)与其所包围的体积
(Vo)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的面积。2.0.11单一朝向平均窗墙面积比(Cm)mean ratio of window area to
wall area
整栋建筑某一朝向外墙面上窗及阳台门透明部分洞口总面积与该
朝向外墙立面的总面积(包括其上的窗及阳台门的透明部分洞口面积,
即计算范围内的总面积)之比。
2.0.12参照建筑 reference building
参照建筑是一栋符合节能标准要求的假想建筑。作为围护结构热
工性能综合判断时,与设计建筑相对应的,计算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
能耗的比较对象。
2.0.13外门窗遮阳系数(SCc)sunshading coefficient
在直射阳光照射的时间段内,太阳辐射透过窗户(包括窗框、窗
玻璃)所形成的室内得热量,与相同条件下透过3mm透明白玻璃的太
阳辐射得热量之比。
外门窗遮阳系数(SCc)与玻璃遮阳系数(SCB)及窗框面积(Fk)
有关。
2.0.14建筑外遮阳系数(SD) sunshading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按规定方法进行计算的建筑外遮阳板遮阳效果的数据(应按本标
准附录C的规定计算)。
2.0.15综合遮阳系数(SCw) integrated sunshading
coefficition
考虑外门窗遮阳系数和门窗洞口建筑外遮阳装置综合遮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