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 录 导 航
领导专递
打印前二页实现“领导专递”
本期焦点
马凯:当前经济生活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宏观中国
中国崛起与人民币强势战略
中国经济遗失的财富效应
遏制政府铺张浪费将有雷霆行动
财税政策2007年将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树立大就业观
海外观察
拐点上的美国经济
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将高于预期
拉美取代亚洲成中国对外投资第一目的地
日谋建全球自贸协定网 中日留白是损失
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到底有多大
行业聚焦
国产手机能否借3G翻身
旅游业开放大限将至
制药行业利润萎缩
房市进入拐点的曙光在哪里
彩电行业“领航”国际化之路值得借鉴
区域动态
谁当下一个“浦东”“滨海”?
长三角经济转型却遭产业“同构化”
广西寻求“海上突破” 发展蓝色经济
超越与转型:解读经济发展的山东路径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六大战略节点
中宏数据库简介中宏跟踪报告简介
领 导 专 递
马凯:当前经济生活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上)
最新出版的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2007年第四期)独家刊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的文章:《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几个问题》。文章重点就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的,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比较突出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了详细阐述。主要有:“三农”问题,经济运行中的“三过”问题,节能减排“两大指标”问题,上学、看病、住房“三大民生”问题。 (本期焦点)
中国崛起与人民币强势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家地位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的货币——人民币也重新唤起世界的注意。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在境外流通的现金量迅速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信誉正逐步提高,人民币有可能再一次成为国际货币中的“良币”。人民币难以遏制的强势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或许正是在预示着世界经济中心的再一次偏移,预示着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正在崛起。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确立人民币强势战略,应该是中国大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对持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至关重要。
拐点上的美国经济
目前美国经济步入下行通道几乎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然而,凭借其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主要外资来源国的地位,美国经济走势的对中国经济体的影响是否有所变化呢?或者,中国对美国的流感有没有增加抵抗力呢?本文认为,随着中国贸易对象的多元化,以及中国本身的经济结构的改善,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
国产手机能否借3G翻身
随着国家准入政策的变动,越来越多的国外手机巨头进入中国的手机市场,并不断的向中低端市场进军,致使很多国产手机市场份额已从半壁江山逐渐萎缩,国产手机的生存状态而日益显得风雨飘摇。因此,众多国产手机厂商纷纷把目光投向了3G市场,希望能借此改变国产手机现状,不可否认,3G手机的发展的确已经成为手机未来的革命方向。国产手机能否借此机会崛起,还需要各大厂商把握先机,苦修内功,否则,3G革命只怕会加速国产手机的衰退。
“新区”之争:谁当下一个“浦东”“滨海”?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与此同时,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的国家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争夺,成为了今春“两会”的一个热点。
四大区域板块同时发力对“试验区”的争夺,其中的悬疑来自结果的判断,也来自“争夺”动作背后隐藏的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的政策博弈。
财经 数字权威 视点政策 要闻
本 期 焦 点
马凯:当前经济生活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上)
编者按:
最新出版的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2007年第四期)独家刊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的文章:《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几个问题》。文章重点就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的,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比较突出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了详细阐述。主要有:“三农”问题,经济运行中的“三过”问题,节能减排“两大指标”问题,上学、看病、住房“三大民生”问题。
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刚刚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去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对今年的经济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领会,切实贯彻落实。这里,我就不再简单重复了。总的看来,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速度较快。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这是我国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保持10%或略高一些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平均4%5%的水平。二是效益较好。从产出看,全年财政收入达到3.93万亿元,增长24.3%,比上年增加7694亿元,超过1996年全年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从投入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3%,这是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9%。三是物价较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各类价格指数涨幅都相对较低。在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的同时,物价涨幅稳定在较低水平,这是我国发展史上少有的。四是运行较稳。2003年以来,GDP增速无论是年度之间,还是季度之间,波幅都比较小,四年的增速分别为10%、10.1%、10.4%和10.7%,2006年四个季度的增速分别为10.4%、11.5%、10.6%和10.4%。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改善。五是实惠较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4%和10.4%。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六是后劲较足。粮食连续三年增产,库存充裕;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支撑条件改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从深层次看,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从当前看,经济虽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基础还不稳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不稳定不协调的因素依然存在。下面,我重点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的,也是经济生活中比较突出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介绍一些情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我国13.1亿人口有近7.4亿是农民,农民不富,中国不可能富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不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一)解决“三农”问题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一是粮食连续三年稳定增产。粮食播种面积近三年分别增长2.2%、2.6%和1.1%;在涝、旱、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的情况下,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继2004、2005年分别增产775亿斤、291亿斤之后,又增产269亿斤。这是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三年增产;单位面积产量也连续三年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粮食品种优质率不断提高,2006年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比重分别达到55.2%和69.1%,比2003年提高17.2个和14.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2006年棉花、糖料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7.8%和16.2%,肉、奶、水产品产量增长4.6%、18%和2.8%。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全国初步形成了以58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3750家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15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带动8726万农户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农民收入连续三年较快增长。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7元,比上年增加332元,实际增长7.4%,创近年来新高。农民收入连续3年实现增幅超过6%,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其中,工资性收入继续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2006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375元,增长17%。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217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517万人。
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6年中央投入60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地方投入约69亿元,使近2900万农民受益;农村沼气建设,中央投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加上地方投入15.6亿元,新增沼气用户约450万户;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中央安排投资190亿元,地方投入240亿元,共改扩建通乡沥青(水泥)路12万公里。
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实施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6年已惠及5200万农村中小学生,中西部农村地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免费提供教科书,780万名农村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2006年,安排国债资金27亿元,地方配套17亿元,支持了5436所乡镇卫生院和672所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年底,全国已有1451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加农民达4.1亿,以县为单位的覆盖率达到50.7%。有25个省(区、市)、2133个县(市、区)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500多万农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二)“三农”工作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这样好的形势,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