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贸 > 经济 > 经济学 > 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讲义(ppt 58).rar

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讲义(ppt 58).rar

资料大小:1348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6/11/16(发布于天津)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2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1讲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发展危机 人类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变迁及所采取的行动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里约10年后的发展状况 内容提要 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展必然需要经济增长的支持 经济总量的增加需要资源的投入,需要环境容量资源的投入。通常将资源称为经济的Source,同时将环境称为经济的Sink。 资源与环境的质量与数量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必将出现矛盾,表现出各种问题与危机 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同生产要素、不同阶层,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从而导致所谓的生产贡献率不同,因此所获得的收益也就不同 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经济的必然是贫富分化差距的拉大,而后将会变小(Kuznets曲线)。 社会问题进入可持续发展视野,最早源于贫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现明显的不同特征。比如,生活贫困与环境恶化成为孪生兄弟。 收入水平 贫富分化水平 20世纪中叶国外八大公害事件 全球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耗竭 酸雨污染 生态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 荒漠化问题严重 自然资源短缺与耗竭 局部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化加剧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发展危机 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世界八大公害 全球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增加的现象。 具体的原理是:大气辐射透过大气,除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外,其它大部分达到地面,地表又以红外辐射的形式向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水气所吸收,从而阻止了地球热量向空间散发,使大气层增温,增大了热效应。 据调查,1880年大气中CO2的浓度约为284ppm,1989年已经上升到350ppm,并以每年0.4%的速度增加。自工业革命以来,已经上升了25%,科学家认为在未来50年还可能增长30%,这将使中纬度地区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度,极地温度增加6-10度,出现全球性气候变暖。 据联合国估算,100多年来,温度上升0.3-0.6,海平面上升14-25厘米,如不作为则10年上升0.3度,海平面上升6厘米。 据推算,全球增温1.5-4.5度,使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将升高20-165cm,从而使沿海城市和岛屿将会大片地被淹没,影响地球人口1/3的生存。气温的升高还会使得内陆的大片湿润地带变成沙漠,使全球气候趋于不稳定,异常气候增多。这种在地质历史上原本需要上百万年时间才会发生的变化,如今只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发生了。 臭氧层的破坏 自70年代后半期以来,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含量开始逐渐减少,尤其是在秋季(9-11月)大幅度减少。臭氧减少的高度出现在12-23公里的平流层内。1985年10月英国科学家考察队在南极南纬60度观察站发现上空出现巨大的臭氧空洞,即臭氧的浓度极低的地区。美国“云雨7号”卫星探测表明,南极上空臭氧的减少呈椭圆形,其大小与美国国土面积相似。1998年发现位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已经达到2720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北美洲的面积还要大。 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工合成的卤碳化合物的大量排放有关。卤碳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寿命可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它们进入平流层后在受到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含氯的自由基与臭氧分子发生反应消耗臭氧,一个CFCs分子可以消耗掉成千上万个臭氧分子,从而导致臭氧层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形成20亿年,而消耗60%则只用了100年。 臭氧层的损耗又导致紫外线辐射的增强,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与角膜炎)甚至影响生态系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作物减产,并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突变)。 酸雨污染 当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成为酸雨。 20世纪50年代,北欧地区出现了大量了酸雨现象,导致了湖泊等水体酸化,鱼类数量急剧减少乃至消失;土壤酸化,肥力下降;森林生长发育迟缓等。 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大量的SO2和NOX,经过气相或者液相反应而形成硫酸或者硝酸。包括干沉降与湿沉降两种。 全球酸雨和环境酸化一直成发展趋势,影响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现已发展成为跨国界问题。目前全球酸雨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 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退化、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近400年来,地球上的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如兽类在17世纪平均5年灭绝1种,到20世纪则每2年就灭绝1种。在1850-1950年间,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平均每年1个种。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现在每年的都有1-2万的物种灭绝,物种的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如果森林砍伐、沙漠化、湿地及珊瑚礁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破坏下去的话,那么在1975-2000年期间地球上至少有50万甚至100万物种将会因人类活动而灭绝,而其中大部分是尚未被分类的植物和昆虫。 物种灭绝的原因:大面积的森林砍伐;草地的过度放牧;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