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论文 > 专题论文 > 其他论文 > MBA硕士毕业论文_倪园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OC

MBA硕士毕业论文_倪园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OC

资料大小:1235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1/3/12(发布于河北)
阅读:1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开展扶贫工作一直是我国不断探索和努力解决问题,虽然取得 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地区的贫困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随着乡村旅游越来 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众多学者对此展 开了研究和讨论。本文选取了本人家乡最近几年比较受大家欢迎的倪园村作为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项目的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对倪园村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此类乡村开 展精准扶贫项目的规律和经验,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能够使得真正的 贫困人口得到有效的帮扶,从而摆脱贫困,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状况,其次介绍了倪园村整体的贫困情 况和倪园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现状,然后结合倪园村贫困人口样本的实际情况, 通过问卷调研法对倪园村乡村旅游扶贫效应主观感知评估,分析了倪园村贫困人口的乡 村旅游精准扶贫效果总体状况,并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认知 等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此外,本文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准扶贫认知和参与度分析以及 乡不同特征人口对精准扶贫工作支持度分析发现,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对象模糊、扶贫 主体不明确、扶贫项目缺乏监管、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弱、被动扶贫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 针对扶贫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选择发展模式、精准培 养新型农民、精准识别旅游项目、精准开发旅游产品等方面举措,并提出了乡村旅游精 准扶贫动态监管保障措施。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针对倪园村进行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提出需要改变项目实施方 式,进一步识别扶贫主体,更准确的选择扶贫项目,并且对当地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 从而提高实施项目所得到的效果和带动作用,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使得当 地居民能够早日脱贫。 关 键 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倪园村;认知 研究类型:专题研究Subject:The Study 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Ni Yuan Village Specialty: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me :Zhao Meng (Signature) Instructor:Wang Ping (Signature)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has been China's constant exploration and efforts to solve problems. Although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here are still many areas where poverty has not been properly solv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rural tourism, the country has also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Many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research and discussions on this. This thesis selects Niyuan Village, which has been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in my hometow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 rural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The purpose is to summarize the law and experience of carrying out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in such villages through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in Niyuan Village. It also uses reasonable methods and procedures to promote the use of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and accurate assistance to the poor. It can enable the real poor to get effective help, so as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improve their own living standards. This thesis first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introduces the overall poverty situation of Niyuan Villag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iyuan Village's rural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and then combin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overty population sample of Niyuan Villag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rural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the poor people in niyuan village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gender, age, education, income and rural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cognition.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precise poverty reduction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degree from several dimensions and the support degree analysis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pulation to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reare 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vague obj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unclear main bod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lack of supervis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weak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of villagers, and serious phenomenon of pas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Aiming a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measures such as precis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oor population, precise selection of development models, precise cultivation of new farmers, precise identification of tourism projects, and precis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ensure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of rural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he above studie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in Niyuan Village needs to change the way the project is implemented, further identify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subjects, select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more accurately, and integrate the local resources to form a synergy. This will enhance the effect and driving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villagers and increase their participation, so that local residents can get out of poverty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 rural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Niyuan Village; cognition Type of Thesis: Special Subject Research目录 I 目录 1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意义.............................................................................................................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3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5 1.2.3 研究评述.............................................................................................................7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8 1.3.1 研究思路.............................................................................................................8 1.3.2 研究内容.............................................................................................................8 1.3.3 研究方法.............................................................................................................9 1.4 研究技术路线........................................................................................................9 2 相关研究概述........................................................................................................................11 2.1 相关概念.....................................................................................................................11 2.1.1 贫困...................................................................................................................11 2.1.2 旅游扶贫...........................................................................................................11 2.1.3 精准扶贫...........................................................................................................12 2.1.4 旅游精准扶贫...................................................................................................12 2.2 理论概述.....................................................................................................................12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12 2.2.2 社区参与理论...................................................................................................13 2.2.3 比较优势理论...................................................................................................13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14 3 倪园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16 3.1 倪园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基本情况.........................................................................16 3.1.1 倪园村贫困情况...............................................................................................16 3.1.2 倪园村贫困项目开发情况...............................................................................16 3.2 问卷调查过程.............................................................................................................17 3.3 受访者基础信息的分析.............................................................................................18 3.4 倪园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主观感知评估.................................................................19西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II 4 基于精准扶贫的倪园村乡村旅游问题分析.......................................................................22 4.1 精准扶贫认知和参与的问题分析.............................................................................22 4.1.1 农户收入来源及收入状况问题分析...............................................................22 4.1.2 对精准扶贫工作认知和参与问题分析...........................................................23 4.1.3 对乡村旅游认知和参与问题分析...................................................................25 4.1.4 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认知与参与问题分析...................................................25 4.2 不同人口特征贫困农户对精准扶贫工作支持问题分析.........................................27 4.2.1 不同人口特征贫困农户对精准扶贫工作支持问题分析...............................27 4.2.2 不同人口特征贫困农户对精准扶贫工作效果感知问题分析.......................27 4.2.3 不同人口特征贫困农户对精准扶贫工作满意度问题分析...........................29 4.2.4 不同人口特征贫困农户对旅游扶贫认知度问题分析...................................29 4.2.5 不同人口特征贫困农户对旅游扶贫效果感知问题分析...............................29 4.3 其他问题.....................................................................................................................31 4.3.1 生态环境水平达不到发展要求.......................................................................31 4.3.2 旅游设施不完善...............................................................................................31 4.3.3 景点特色不强、无龙头企业...........................................................................31 4.3.4 推介力度小,知名度不高...............................................................................31 4.3.5 建设资金不足...................................................................................................31 4.4 基于精准扶贫的倪园村乡村旅游问题总结.............................................................32 5 基于精准扶贫的倪园村乡村旅游发展对策.......................................................................34 5.1 确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方式.........................................................................34 5.2 做好贫困人口识别.....................................................................................................35 5.3 做好扶贫的旅游项目识别.........................................................................................37 5.4 做好项目衔接及过程管理.........................................................................................39 5.5 合理选择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模式.............................................................................41 5.6 新型农民精准培养.....................................................................................................43 5.7 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44 6 总结与展望...........................................................................................................................46 6.1 主要结论.....................................................................................................................46 6.2 研究展望.....................................................................................................................46 致谢...........................................................................................................................................48 附录:调查问卷.......................................................................................................................521 绪论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增进了城市与农村之 间的联系,并且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实现农村精准扶贫项目。因此, 国家对该扶贫工作也大力支持。2018 年,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大会在张家界举 行,会议在总结近三年工作的基础上,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从 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丰富旅游产品,从 而借助旅游业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 水平。徐州市作为我国乡村旅游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能够为全国 各地的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起到借鉴的作用。因此,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不仅 能够有效的帮助当地政府迅速落实有关政策,创造先机,积极发展,有效推进落实“四 个全面”战略,还能对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无论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还是亚非大陆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多轮的扶贫项目开发,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贫困问题仍 然没能解决,贫困人口仍旧存在。这部分贫困群体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处的广大农村地区, 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有些极其贫困的地区甚至连走出村庄的路都没有,他们的生活、 教育、医疗没办法保障。这部分群体属于我国现阶段扶贫的“攻坚群体”,也是精准扶贫 需要识别的重点人群。 我国贫困人口大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这些地区多年来交通不 便利、很少能与外界接触,导致物资匮乏、信息闭塞、思想封闭,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贫困现象十分严重。但是这些地区往往有着发达地区所不具备的自然资源和其他稀有资 源,关键看怎么开发利用。已经有很多研究资料和实例都能够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这些 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好方式。比如,重庆南川地区通过打造赏雪 滑雪、避暑休闲、中医养生、山地户外运动、禅修文化五大特色旅游产品迅速摘掉了贫 困县的帽子,带动了旅游就业,使困难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江西婺源通过几年的打 造,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导游和讲解人员 800 余人,旅游及相关从业人员近 10 万人,老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河南栾川、嵩县两个贫困县依托丰富的旅 游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8 年被评为河南省精准 扶贫示范县。这些地区,通过开展精准扶贫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改善了当地的西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2 交通出行、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等基础设施,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和实惠, 在经营旅游相关项目同时,也加强了当地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丰富了各种信息,开 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从经济到生活影响着贫困地区的方方面面。这些地区敢于尝试 和探索,他们的成功为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广大贫困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经过近 30 年的努力,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扶贫成功了,而是代表了扶贫工作要进入新的阶段。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扶贫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随后党中央、国务院 各部门迅速行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上到国家层面精准扶贫工作的机制如何 建立,下到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如何开展等工作都详细的说明。有了这些国家层面上 的大方针和大方向,加上各部门通力合作出台的相关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 确保扶贫工作重心下沉到户,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由此,我国的扶贫模式从变“漫灌 式”为“滴灌式”,而精准扶贫也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 1.1.2 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因此,在提高农 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进行深入的 了解和开发,并从中找出关键点,提出相应的政策进行解决。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 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由于不了解和前景不明导致贫困人口不愿意积极进行 参与;各个参与方的利益无法达成一致,导致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项目推进慢,甚 至无法推进等。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本质原因还是由于项目主导方对于乡村 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选择没有进行精确定位,对于扶贫对象也没能精准识别,导致无法 针对性开展工作。这也就造成了旅游扶贫项目所需要的实施条件不具备以及所预期的效 果达不到成为了普遍现象,精准扶贫的“精准”二字失去了意义。因此,乡村旅游精准 扶贫项目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所以,贫困地区正确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方式为有针对性的选择帮扶对象, 根据帮扶对象确定帮扶项目。这样才够实现真正的“扶贫”,让贫困人口能够真正的收 益。本文选取倪园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精准扶贫现状进行介绍、对其开展的乡村旅游 扶贫项目进行梳理、对当地老百姓的在实际参与过程中的感受进行分析,利用相关理论 基础,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在乡村旅游扶贫的道路上,真正找 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能够为该领域在日后的研究和发展上提供一点经验和帮助, 也希望为推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事业做出相应的贡献。1 绪论 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查阅,本文发现国外旅游扶贫理论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较 为成熟,但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并未涉及精准扶贫方面。 (1)旅游扶贫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贫困的定义,国外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表述,本文只查找到亚洲发展银行 (1999)曾经给出了一段定性的描述:每个人拥有的基本生活的条件权利被剥夺,即被 认定为贫困。这样的描述不好判断和掌握,因此,国际上通常将贫困线按照世界银行 2008 年规定的每人每天消费不低于 1.25 美金来制定。 旅游扶贫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德国,随后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研究。Caroline Ashley(2000)指出,在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的为当地 居民和贫困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从而使其收入来源变多,收入增加,能够早 日脱离贫困。Pro-poorTourism(PPT)概念 [1] ,即对于贫困人口有利的旅游,是由英国 国际发展局(DFID)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正式提出的贫困地区开展旅游的概念,也是目 前旅游扶贫领域中最广泛应用的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旅游扶贫从此成为国外旅游 界和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该理论将旅游扶贫定义为以缓解当地贫困状态为目的的一 种旅游发展模式。该模式强调参与贫困旅游的贫困人口的旅游收益应该大于他们所付出 的成本,从而可以使贫困人口从中获得收益。PPT 概念的所关注的目标一般为经济利益、 其他生活利益以及无形的福利,它关注的重点是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获得经济、社会、 文化方面等的收益,关注的核心是贫困人口。 PPT 概念提出后又出现了 ST-EP(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理论,即可 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与 PPT 理论相比较,ST-EP 理论加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可 持续发展与消除贫困相结合起来。国际上普遍认为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发展旅游业与消 除贫困之间的关联,将发展旅游业与消除贫困联系起来。不久之后,在第七次联合国可 持续发展署会议上,用发展旅游的方式来消除扶贫的口号被正式提出,用以倡导世界各 国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 [2] 。 2001 年 4 月,卡罗琳·艾希里(Caroline Ashley)迪莉斯·罗(Dills Roe)和哈罗 德·金(Hared Goodwin)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以亚洲、拉美及南非地区的六个案 例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旅游业发展对当地贫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贫困人口的 受益方式、着重分析了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素,并且总结了以上六个研究对象的帮扶措 施和经验,并对有意向实施旅游扶贫地区的分享经验、借鉴成果 [3] 。这份报告表明了通 过发展旅游业来消除扶贫的研究重点在逐步改变,从关注产业到关注贫困人口的改变。西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4 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对旅游业以及贫困人口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其中,Harold Goodwin (2008 年)Frechtling (2014 年)等,都在对于旅游业以及贫困地区之间的研究中得出 一定的结论 [4] 。 Stevens(2011)对于开展旅游项目进行扶贫的看法是,需要找到大项目与大型旅游 企业进行合作,这样能够形成强强联合的规模,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带动作 用都远远要好于与小企业的合作 [5] 。此外,还有其他学者对于旅游精准扶贫中,贫困人 口的参与程度以及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研究更加注重贫困人口的发展与收益。调 查结果显示,在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调查目标的普遍参与度不高,应当重视对社区人口 参与的程度,并且以消除贫困为目的,尽量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6] 。 根据以上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国外对 于发展旅游业来消除扶贫问题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重点关注旅游业发展所带 来的经济影响,二是从关注社区参与到关注贫困人口的真正收益,关注重点从宏观产业 向微观个人转变,关注的核心是贫困人口的收益,而不是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地区 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消除贫穷、创造就业、增加收入、创造和谐社会等方 面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认同,旅游扶贫已被全世界所认识和肯定。 (2)旅游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影响 第一、经济影响方面:显而易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非常高,具有很强 的带动能力。因此旅游产业的发蓬勃展能够有效的刺激当地的多个市场,从而带动该地 区经济全面快速的发展。比如 Caroline Ashley, Charlotte Boyd 等研究发现,旅游业的发 展,可以迅速的创造很多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包括各行各业,能够为当地贫困居民 提供多样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刺激消费,丰富消费产品,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贫困 居民的生活水平。但也有学者研究指出贫困地区政府没有钱投资、当地居民没有资金投 资,这势必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等基本上都依靠外来投资的局面。虽然短 时间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考虑到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如果该地区的产值和收入 过度依赖旅游业,必将导致旅游排挤其他产业发展,甚至取代其他产业的发展,抢夺其 他产业的发展机会,造成产业单一的局势,优质的旅游资源都在外来人的手里,真正的 贫困人口受益空间大幅度被压缩,收益非常有限。比如泰勒(Taylor)通过对库克岛(Cook Islands)历年旅游发展的数据研究分析后指出: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旅游产业, 造成岛内旅游替代产业失去生存空间,产业十分单一,居民无法通过别的途径获得收益, 造成经济漏损程度高,致使贫困人口经济利益收效甚微 [7] 。 第二、环境影响方面:旅游业对环境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表现在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进而使得当地 的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方面都能取得较大的改善。消极影响表现在旅游基础设施建 设一般都会涉及到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等,甚至有可能破坏耕地和山林,致使部分农民1 绪论 5 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态环境的毁坏。有可能就导致农业减产,气候环境发生变化, 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 [8] 。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旅游业发展是得不偿失的。 第三、社会影响方面: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会使当地居民与外来旅游者频繁接触、交 流,大量的信息和物质会涌入当地,造成小范围内的文化入侵和物质上的极大满足。这 个过程中必然会引起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有可能导致当地居民迷失自 我,走上犯罪的道路。尼科尔森(Nicholson)以菲律宾棉兰老岛(Mindanao)的旅游业 为研究对象,认为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就是要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的贫困问 题 [9] 。如果不能解决到位,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当地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很可能导致青少年 走上性犯罪道路。当然,也有研究指出旅游发展有利于当地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的保护 和文化传播,但是往往因为保护不当,留下的只是物质外壳。 (3)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研究 威尔金森(Wilkinson)专门对贫困人口的参与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显 示,大部分民众愿意以协会、组织及团体的形式参与旅游扶贫项目。原因是这些协会、 组织及团体对参与民众所具备的旅游业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要求非常低,并且组织形 式宽松、没有硬性规定,随意性很大,对群众没约束性。Anan Wattanakuljarus 指出随着 旅游业发展、时代进步及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形式与参与程度 也会发生变化,更加多元化。也有研究指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的弱 势群体就业情况,如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保障其基本生活 [10]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国内旅游扶贫研究历程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全社会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旅游业也 开始慢慢成长。一些城市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始走向富裕,而距离这些城市较近的乡 镇也依托城市客源市场开展近郊旅游。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发展的萌芽时 期,乡村旅游扶贫研究比较少。 1991 年,以贵州省为代表的一些省份在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旅游扶贫” 这一概念,并阐述了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这次会议之后,国家旅游 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发展旅游产业与解决扶贫问题关系,并联合国务院扶贫办深度挖掘 旅游业的扶贫功能。到九十年代末期,旅游扶贫被公认为是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 效途径。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发展的初步尝试阶段,乡村旅游扶贫研究逐 渐受到关注。 2000 年到 2010 年,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国旅游扶贫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这十年间,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旅游扶贫试验区,如宁夏六盘山、江西安吉等,乡村旅游 扶贫工作进入了试点阶段,为乡村旅游扶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西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6 从 2011 年开始,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于有条件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地区的政策倾 斜和资金支持,这使得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丰 富。 (2)旅游扶贫内涵与意义研究 刘向明,杨智敏认为旅游扶贫的“贫”并非简单的指物质上的匮乏,精神上的贫瘠 才是致贫的深层次原因,旅游扶贫致力于改善贫困人口经济状况的同时也要抓好精神文 明建设,让贫困地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 [11] 。高红旗指出开展旅游扶贫前提 是该贫困地区要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加 速信息互通、更新居民思想观念、吸引投资,使当地居民收入与地方财政同时提高 [12] 。 丁焕峰分析发展旅游扶贫有很多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1)有效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 势;(2)有利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3)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4) 创造就业岗位,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状态;(5)有利于调整优化贫困 地区产业结构,促进三产融合;(6)能够充分发挥乘数效应,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3] 。刘 向明,杨智敏认为在贫困地区开发旅游产业,必须要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 经济效益是很重要,但是只有将产业开发和保护环境共同实施,才能促进贫困地区旅游 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旅游扶贫就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其 他产业发展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而达到增加就业岗位、开发旅游产品、提供 旅游服务等方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 [14] 。 (3)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杜忠潮认为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城市依托型,指距离城市较近的近郊地区通过开展 农家乐、垂钓等乡村旅游项目;景区依托型,指在风景名胜区发展餐饮、住宿、休闲体 验;田园风光与特色旅游资源依托型,指在相对偏远的乡村地区发展体验农事劳作、观 田园风光、农家乐等旅游项目;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技依托型,指利用当今高科技农业技 术,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与科技农业 [15] 。胡锡茹指出云南在多年旅游扶贫的实践中形成了 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边境旅游三种基本扶贫模式 16] 。于颖,刘勇指出传统旅游扶 贫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景区带动模式、农旅结合模式、农企互助模式和农民自主开 发模式,针对传统模式存在的旅游产品开发模仿率高、缺乏深度开发、利益分配不公等 造成贫困人口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实提出了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17] 。龙茂兴提出村民 合资型乡村旅游、“1+1”结对式乡村旅游、“接力”式乡村旅游等三种创新扶贫模式 [18] 。 漆明亮建议贫困地区居民应以参与者身份参与到旅游业项目规划、设计、管理等项目中 来,为贫困居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其以主人翁意识对旅游业发展负责,增加收入, 享受旅游扶贫带来的发展红利,促进自身脱贫奔小康,将这一模式概括为社区参与模式 [19] 。李佳,成升魁,马金刚,钟林生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的研究总结出政府主导的基本模1 绪论 7 式,并提出政企合作、项目推动、产业联动、大区带动等四种辅助模式 [20] 。杨祎,梁宜 人,黄润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进行案例分析后提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邻里互助 型和景区帮扶型等旅游扶贫模式 [21] 。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并不存在万能模式,一种模式在这一个地方开展的很好但是却不 一定符合另外一个地方的开发需求,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 时候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该地区发展的扶贫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 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扶贫效果。 在进行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研究时,本文主要针对万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使用, 其中,通过检索 2014-2017 年中关于“旅游精准扶贫”字样,得到在 2016 年间出现了 216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