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其他资料 > 自然出版集团白皮书_转型中中国科研

自然出版集团白皮书_转型中中国科研

中中文化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368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WinRAR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8/8/13(发布于贵州)
阅读:2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转型中的中国科研
自然出版集团白皮书
刘 珺
Nick Campbell
Ed Gerstner
林 婧
李 飘
Stephen Pincock
Chandler Gibbons
周鹰鹰
Chris Gilloch
黄 堃
Nicky Phillips
转型中的中国科研
自然出版集团白皮书
转型中的中国科研
施普林格 ●自然集团
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从事科研、教育和专业出版的机构。集团旗下汇聚了一
系列备受尊敬和信赖的品牌,以各种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内容。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是世界上最
大的学术书籍出版公司,此外还出版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在开放研究领域也是先行者。集团在全球约有1.3万
名员工,遍及50多个国家,年营业额约15亿欧元。施普林格 ● 自然在2015年由自然出版集团、帕尔格雷夫 ● 麦克米
伦、麦克米伦教育、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合并而成

自然出版集团
自然出版集团 (NPG) 是一家以平面和在线形式出版高影响力科学信息的公司,主要出版期刊并提供在线数据库及服
务,涵盖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

《自然》创刊于1869年,专注于满足科学家的需求,是一本业界领先的国际科学周刊。此外,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
一系列《自然》子刊、《自然综述》期刊,并与全球学术团体等机构合作出版多种知名学术刊物。其网站 nature.
com的月访问量超过800万人次,可提供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各种出版物及服务,如《自然》新闻和评论,以及知
名的科研人员招聘栏目Naturejobs。《科学美国人》是自然出版集团旗下最主要的消费类媒体部门。该刊创立于
1845年,是美国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杂志,也是市场领先的科普类权威出版物

施普林格 ●自然集团在中国
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在上海和北京设有办公室,员工200多人,分属旗下不同的品牌,如自然出版集团、施普林
格、麦克米伦教育、帕尔格雷夫 ● 麦克米伦、BioMed Central等。他们致力于服务中国的科研人员、学生、教师、
机构、专业人士和广大公众,帮助他们探索新知

自然出版集团 | 转型中的中国科研|I
TURNING POINT
报告摘要
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努力保持这
一引人瞩目的发展势头,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那就是要寻找到一条最佳路
径,在未来实现知识驱动下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界需要在这个转变中
发挥核心作用。中国在科研领域显著和持续的投入,已推动了国家科研产
出的大幅增加。但是,在这个关键的转折关头,中国的科研环境也面临着
特有的挑战

通过对中国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和当面
访谈,我们收集到了第一手的定量和定
性数据,并由此分析总结出中国科研体
系中的一系列机遇。有关部门如抓住这
些机遇,将能进一步提升中国科研的质
量和影响力。我们关注的范围包括科研
的三个重要阶段,即科研资助、科研实
施和科研成果的传播

科研资助
尽管中国2014年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
产总值(GDP)的2.1%,已与英美等
发达国家相当,但仅有一小部分投入
基础研究之中。在受访的学术带头人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中,超过
80%的人认为中国应在基础研究领域投
入更多的资金。鉴于应用研究领域的许
多重大进展都源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增
加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将成为促进创新
的一项有远见的长期战略

探索性研究需要长期投入。尽管有些科
研资助机构已设立了面向年轻科研人员
的专项资金,但有些受访者还是认为,
其金额往往较小并且期限较短。因此,
资助机构或许要考虑扩大资助项目,提
供时间跨度更大、金额更高的资助,尤
其是面向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者,因为
他们通常是科研人员中最具有创新力的
人,科研生产力也最高

中国的科研资助体系正逐步采用更为严
格的专家评估的方法,并已取得了显著
进步。这一成功做法在中国科研人员中
获得普遍认可,并需要更广泛地实施,
以进一步提高公平性和透明度。此外,
如果资助机构能够增加资金管理上的灵
活性并简化合规流程,将提升科研人员
的效率和科研产出

科研实施
最近几十年科研经费的增加让更多的年
轻科学家也能拥有和管理自己的实验室
和研究项目。这种独立性带给他们创新
II| 转型中的中国科研| 自然出版集团
2015年我们在中国进行了第一手的调研,覆盖中国各地多个学科领域的众多科研人员
● 在线调研:1690个样本,来自多个省份
● 深度访谈:32个样本,来自四个城市(北京、上海、南京、西安)
方法
科研人员的评估对各项科研活动起到导向作用
以科研人员为中心
目标
范围
科研资助科研实施科研传播
通过对中国科研人员的洞察,总结探讨中国科研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及战略
●规模及增长
●公平性;效率
●对创新探索的支持
●对年轻科学家的资助
●对人才的培养和指导
●人才结构
●科研合作
●道德规范
●论文写作
●论文发表
●开放数据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
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中国科研人员的经历和需求,探寻中国科研未来的发展方向
的空间,但也令其无法充分获得资深同
事的指导,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变少了

减少资深科学家的行政管理任务,让他
们能腾出更多时间指导年轻科学家,将
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此外,提供科研
写作、数据管理和科研道德等方面的培
训,对于塑造中国未来的科研文化也将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博士生和
科技人员,但其中仍存在两大人才空缺:
即缺乏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博士后研究人
员。解决这两类人才的短缺,对于中国科
研继续参与全球竞争至关重要,因此科研
机构需要提高对这些岗位的重视度。可以
通过一些措施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例
如:提高合同制研究人员的薪酬,减少招
聘中对海外经历的强调,以及改革事业单
位编制等刻板的聘用制度

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仍然是中
国衡量科研人员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准

这种对高水平论文的重视提高了中国科
研产出的质量,但评估中简单的定量标
准和作者贡献分配同时也可能抑制科研
合作,并催生学术不端。如果采用更
全面的评估标准,就可以鼓励科学家
更多地开展合作,并减轻试图抄近路的
压力。一旦发现学术不端的行为,资助
机构和研究机构都应该设法展开独立调
查,并对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人员进行
惩罚

科研传播
科学研究是一项国际化的工作,并最
终有赖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交流。然
而,中国科研人员对于开放共享数据还
缺乏热情,或者尚未意识到这一全球趋
势。采取措施鼓励科研人员分享自己的
数据和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他们参与其
中并从中获益

撰写论文和交流研究成果这两项重要
任务,对于许多受访者而言都是一种挑
战。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写作培
训,并建立一个全行业的认证系统以监
督和改善商业化的论文编辑服务,将在
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另外,科研
机构需要激励科研人员与公众和产业界
交流自己的工作,开展更广泛的科学传
播活动

自然出版集团 | 转型中的中国科研|1
TURNING POINT
在过去三十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蒸蒸日上的繁荣发展令世界瞩
目。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正面临一个关键的时
刻:需要从资源和投资密集型的增长模式转型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增长模
式。中国已采取措施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提高质量上,以促进经济、社
会、环境等方面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一转型中,随着技术创新
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也正在寻求通过增强科研实力来推
动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不仅意识到科研在驱动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也取得了科研上突飞猛进的发
展。与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称
的是,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和科研产出
均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国2014年的研发投
入约1.33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1。中国
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在2014年
达到24.5万篇,也位居世界第二2。此外,
中国还是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在全
球的第二大贡献国3,显示了高水平的科
研实力。2014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
受理量达92.8万件4,连续第四年位居世界
第一

但是,中国科研的学术影响力与产出
量的惊人增长不相匹配。尽管中国发表
的高水平科研论文有了大幅增加,但
如果用代表学术影响力的“标准化论文
引用影响指数”(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5来衡量,中国在许多学科领
域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虽
然在绝对数量上中国对全球高引用量论
文的贡献仅次于美国,但中国仍有增长
空间。而且,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
一些领域的高水平科研产出方面也有欠
缺,例如,化学和物理学的实力要明显
强于生命科学6

除了学术影响力之外,人们还担忧中国
在产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突破性成果方
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虽然屠呦呦在治疗
疟疾方面的贡献拯救了无数生命,并因
此在今年获得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
的诺贝尔奖,但许多人担心这只是一个
特例。目前中国的科研评估系统和其他
许多国家一样,都严重依赖单一的评
估标准,例如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却
不太重视科研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并
且,中国缺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
机制,这也阻碍了社会和经济影响力的
实现。中国科研正如其经济一样,都处
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中国需要改变
其科研文化,使之更侧重于质量而不仅
仅是数量,从而保持科技的持续发展,
并将科研产出转化为生产力

为了探寻中国科研所面临的机遇和挑
战,自然出版集团(NPG)采访和调研
了中国各地多个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