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论文 > 专题论文 > 其他论文 > MBA论文_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现状研究(60页)

MBA论文_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现状研究(60页)

资料大小:92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5/10/19(发布于上海)
阅读:9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摘要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各类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遗产更是文化遗产
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鲜活民族特征。然而我国众多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处境不容乐观,现代化进程加快和环境日益恶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
了诸多障碍。直至最近几十年,我国才逐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重获新生带来了新契机。但仍存在三大因素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开展:一是重视程度受历史原因影响,仍然不高;二是生态环境受经济发展影响,持
续下降;三是资金筹集渠道短缺,保护经费落实不到位。为进一步保护和继承我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就要积极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两结合的原则,以非物质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并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大势所趋,又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本文首先归纳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概念,然后重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以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为例进行旅游开发必要
性和可行性分析,探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模式。得出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必须和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着重处理好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开发和保护的关
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总原则,有效地保护利用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健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业发展;山西省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国际社会关注起来,于此之
前,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旨在加强各
国对物质遗产的国家保护及国际保护,但公约还未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此之后,
有一部分会员国指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制订有关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各个方
面的国际标准文件。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
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对于一些民众或社团的具有象征性精神价值的非物质遗产给予
关注和帮助。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一个决议,即“人类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此该项目已被列入非物质遗产保护领域。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以昆曲为首的19项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
遗产”代表作名录,至2003年11月,又有28项相继被列入此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
古琴艺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在2001年、2003年、2005年批准了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
新疆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共享)几项遗产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2006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后,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命题日益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的同时,如何更有效的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1.2研究意义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达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所以,在中国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脚步更加刻不容缓。
非物质遗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一个国家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民族的象
征,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和民族文化个性的保持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作用。非
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创新的源泉就是对传统
文化的传承和再造。
许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较突出,所以有着特别的文化与涵养,这些特殊
资源与旅游业相互结合可以给当地人群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
资源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将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成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