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数据 > 情报数据 > 研究报告 > 2014年我国鲟鱼产业及鲟龙科技相关调查报告DOC_46页

2014年我国鲟鱼产业及鲟龙科技相关调查报告DOC_46页

海锐科技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调查报告
资料大小:1199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5/9/12(发布于北京)
阅读:4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25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2014年我国鲟鱼产业及鲟龙科技相关调查报告DOC_46页”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关于我国鲟鱼产业
及鲟龙科技相关调查报告
一、产业特点
1 世界鲟鱼类资源及保护状况
鲟鱼类(Sturgeon)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Ynopterygii)、硬鳞总目(6anoidomorpha)、鲟形目(AcYpen serYformes),为大中型经济鱼类,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鱼类,生活在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与恐龙共生,被称为“活化石”,素有“水中熊猫之称。多数种类个体大,属于温水性鱼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为亚冷水性鱼类,喜栖息于寒带和温带盐度较低的水体中。

按目前较为公认的分类系统,现存鲟鱼类有2科6属27个种,其中白鲟科有2属2种,分别是北美的匙吻鲟和我国长江的白鲟,鲟科有4属25种,以鲟属的种类为最多(17种),主要的经济种类几乎都包括在其中。

鲟鱼类是世界上个体最大的硬骨鱼类之一,欧洲鳇体长可达8米多,体重1000多千克,中华鲟体长可达4米多,体重500千克以上,可谓是鱼类中的“巨无霸”。鲟鱼类也是动物中的长寿者,已发现的最长年龄的鲟鱼是108岁。鲟鱼体细长、呈纺锤形,腹扁平,身体裸露无鳞,在背部被有5行骨板,体侧和腹部各2行,骨板行间布满微小骨颗粒,幼鱼骨板有向后的棘状突起。口小,位于头的腹面,呈管状伸缩;唇有皱褶,形似花瓣;鳃膜不相连结。口的前方有触须4根横生并列,须的前方有若干疣状突起。体色一般上部为灰色或灰黄色,下部为黄白或乳白色。幼体较成体色深。在初春和生殖期间,皮肤较光滑,有光泽。

鲟鱼的食性较为广泛。例如施氏鲟仔鱼期一般吃浮游生物;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为食。成鱼期多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底栖甲壳类、八目鳗幼体为食,有时食小鱼;自然条件下,性成熟个体在繁殖期间基本不摄食。鲟鱼摄食较慢,主要依靠触、嗅觉捕食。在人工饲养环境中,鲟鱼经人工驯化可食人工配合饲料。

鲟鱼类是生长速度最快的鱼类之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体重可达到数十千克。根据测量,中华鲟在性成熟之前(雌体为14-18龄,雄体为9-16龄)每年平均增长11.54千克。

鲟鱼适温范围广,生存水温为1-30℃,适宜水温14-26℃,最佳水温18-22℃。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并在冰下不停觅食。

施氏鲟为底层鱼类,一般性情温顺,行动迟缓,有避强光、趋弱光的习性。喜清澈水质,栖息于砂砾底质的江底,喜贴水底游动。夏季有时入湖。幼鱼一般在江湾、江汉、湖沼及干流汪水稳流处育肥。

中华鲟和达氏鳇等种类其成鱼生活在海洋中。

以施氏鲟的繁殖为例:雌鱼第一次性成熟年龄为9-13龄,雄鱼6-7龄,生殖周期为2-4年。繁殖群体分春季洄游型和秋季洄游型。春季洄游型的性成熟个体在春季5-6月游往产卵场进行产卵繁殖,秋季洄游型的性成熟个体在8-9月游往产卵场,在产卵场徘徊越冬至翌年春进行繁殖。当水温17-20℃时,史氏鲟在水流平稳,水深2-3米的砂砾底质江段中产沉粘性卵。雌雄性比为l:1.67。施氏鲟雌体怀卵量一般为3-160万粒,最高可达280万粒。雌体怀卵重量占体重的10-42%,平均为25%。成熟的卵粒呈椭圆形,呈灰绿色或黑绿色,有光泽和弹性。卵径为2.5-3.5mm,1克重的成熟卵巢平均为44粒卵。受精卵在水温17-21℃时经1800-1980(℃.h)积温孵化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由于带有较大的卵黄囊,不能平衡运动,只在水中作不停的垂直运动。

鲟鱼类繁殖生物学较为特殊,主要表现在:
1)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长。鲟鱼类自然种群一般需要8龄(年)以上才能性成熟。虽然鲟鱼属于多次产卵鱼类,但是雌性不能每年繁殖,间隔时间在1-6年。

2)绝对怀卵量较大。成熟鲟鱼性腺物质较多,雌鲟成熟系数一般可以达到20%。鲟鱼一般怀卵量在几十万粒以上,最高可以达到570万粒(欧洲鳇)。

3)雌雄存在差异。一般而言,鲟鱼雌性个体大,且初次性成熟时间和重复繁殖间隔时间都较雄鲟长。

4)精子、卵子离体存活时间长。试验证实,鲟鱼的精子和卵子在离体条件下可以存活数小时。

中华鲟在每年的10月回溯至长江产卵,在回溯过程中,其忍受饥饿的的能力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其洄游繁殖过程,以及产卵后降河游向东海中的近两年时间里,往返行程二万里,居然不进食,全靠消耗身体内营养储备。这在硬骨鱼类中极为罕见。

2 世界鲟鱼类的自然分布
鲟鱼类是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通过化石推断,至少在早侏罗纪鲟鱼类就已经存在,距今约2亿年历史。从起源的地理分布来看,所有已知化石种和现生种均来源于全北区,除中华鲟珠江种群越过了北回归线,其他所有种均分布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它们产卵繁殖的河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最新研究表明,鲟鱼类可能发源于欧洲,而不是原先认为的亚洲。

现生鲟形鱼类主要有三个分布密集区:一个是欧洲东部的里海、黑海、咸海地区,一个是环绕北太平洋两岸的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区,另一个为北美洲东海岸地区。以生物地理学角度将世界鲟鱼分布区细分为9个生物地理区:1)太平洋东岸,2)北美大湖地区,3)大西洋西北部,4)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墨西哥湾,5)大西洋东北部,6)里海地区,7)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8)黑龙江,日本海等,9)长江、珠江水系和中国海。

3 中国鲟鱼类的地理分布
我国境内有2科3属8种,分别为施氏鲟、达氏鳇、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裸腹鲟。长江流域自然分布的鲟类有三种,即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中华鲟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原产卵场在四川境内宜宾以上的江流中,20世纪80年代葛洲坝合拢后,产卵场移至宜昌江段。近年来经人工放流等措施,中华鲟资源有所回升,但仍然面临三峡工程的威胁。白鲟,俗称剑鱼、象鱼,上世纪70年代以前,长江流域的白鲟捕捞量约为25吨;90年代以来,在长江中、下游已很少发现白鲟,濒临物种灭绝。达氏鲟(长江鲟),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部分支流。近年来,种群数量剧减,资源贫乏。

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三者均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除科学研究以外的一切捕捞和经营活动;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主要分布在新疆额尔齐斯河,裸腹鲟分布于新疆伊利河。这三者鲟鱼种群数量都较少,没有实际产量。仅有分布在黑龙江的施氏鲟和达氏鳇能够养殖经营。

近年来由于江河阻隔、水域污染和人为过度捕捞,我国鲟鱼自然资源显著衰退,有的已濒临灭绝。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鲟鳇的最高产量为452吨,平均年产量为346吨,而90年代最高产量仅为243吨,平均年产量为181吨。90年代的平均产量几乎是80年代的一半。1972--1980年中华鲟的产量波动在391-636尾之间,平均为517尾/年,1981年长江截流后中华鲟在坝下聚集形成捕捞高峰,达1163尾,而到了90年代用于科研及放流年平均捕获量不到100尾,最低量为60尾。1983--1986年捕到长江白鲟35尾,1995年几乎发现不到白鲟的踪迹。

4 鲟鱼类的经济价值
鲟鱼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鲟鱼肉味鲜美、营养价值极高,肉和卵的蛋白含量高达18%和29%。鲟鱼肉加工成小包装熏制品、烤鱼片、炒鱼松、酱鱼肝、熏烤鱼香肠等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售价不菲。鲟鱼的鱼肚、鱼鼻、鱼筋、鱼骨等能制作出独具风格的中国名菜。此外,鱼皮可制胶,也可作为高档皮革原料;以鱼骨为原料制成的高钙美味食品,对防止老年骨质疏松、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大脑活力、延缓衰老十分有用。

鲟鱼子酱是名贵食品,在国际市场十分走俏。1997年市场售价高达150-270美元/千克,有“黑色黄金”之称。2006年养殖鲟鱼鱼子酱的批发价格达至700美元/千克。鲟鱼子含高蛋白、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经过盐处理的鲟鱼子酱统称为黑鱼子酱,是鲟鱼加工业的龙头产品,其成品的主要成分如下:蛋白质26%~29%,脂肪13%-17%,水分50%左右,灰分O.5%~1.0%,盐分3%~4%。另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苏氨酸3.15%,缬氨酸3.09%,蛋氨酸0.98%,亮氨酸4.91%,异亮氨酸2.83%,苯丙氨酸2.13%,赖氨酸4.81%。其中,赖氨酸的含量较高,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也接近人体氨基酸组成嘲。从营养学角度评价,鲟鱼子酱是高级营养品。

在观赏价值方面,鲟鱼为软骨硬鳞鱼,体呈锥形,头、躯干为一平面,身披五行骨板并带有尖棘犹如铠甲,体黑灰色,腹部白色,歪尾形,游如梭,静如艇,观之有一种幽深、古朴的感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鲟鱼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国内养殖水平的提高和产量的不断增加,鲟鱼养殖业将是继甲鱼、鳗鱼和大菱鲆养殖热潮之后新兴的水产养殖业,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了产业成熟期。因此,发展鲟鱼养殖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5 鲟鱼类的资源濒危状况与保护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按捕捞产量划分,世界鲟鱼类大致可分4类,即:万吨级种类:俄罗斯鲟、闪光鲟和欧洲鳇;千吨级种类:西伯利亚鲟、湖鲟、美洲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