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质量 > 质量文件 > 作业规范 > 医院标本(临检)采集与保存SOP标准操作规程DOC(36页)

医院标本(临检)采集与保存SOP标准操作规程DOC(36页)

资料大小:49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5/5/9(发布于江苏)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医院标本(临检)采集与保存SOP标准操作规程DOC(36页)”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尿液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目的
规范尿常规标本的采集,保证尿常规检测质量。

材料
容器:一次性清洁、干燥、不吸水广口容器。

采样方法
1男性尿标本采集
1.1在留取尿标本前应翻开包皮,用肥皂水清洗龟头并用纸巾沾干。

1.2准备好容器后,先将前1/3尿液排出,将中段尿留取15ml左右即可。

2女性尿标本采集
在留取尿标本前女性应将大阴唇分向两侧;用肥皂水清洗外阴部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用纸巾沾干。

3将前1/3尿量排出,留取在容器中。

4门诊患者和急诊患者可随即留取中段尿。

四 标本的运送
1门诊患者的标本一再应于30分钟内送检。住院患者标本应在1小时内由专人送至病房体液窗口;
2标本运送过程应防止溢出,溢出后应立即对污染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3不能及时运检时,可在4~8`C冰箱存放,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

标本验收和拒绝
1核对检验申请单
1.1检申请单应保持清洁,避免被血液.尿液。粪便等污染。

1.2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标本类型.临床诊断.申请检验项目等。

1.3检验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应拒收。

2核对标本
2.1标本容器应符合要求,清洁干燥。不能用药瓶等留取标本,否则应拒收;
2.2标本容器应标有患者姓名、床号、标本采集时间等,标识应清晰完整,与检验申请单的内容应一致,否则应拒收;
2.3标本量10ml左右,不能混有经血、阴道分泌物、精液、粪便、消毒液等,否则应拒收;
2.4标本应于30分钟内送检,不能及时送检应在4~8`C冰箱存放,否则应拒收/

3 标本拒收及记录
3.1不合格的标本应拒收
3.2延时送检超过1小时,对测定回有影响,应拒收标本并向临床说明拒收的理由;
3.3拒收的标本应及时通知相关临床科室,告知拒收原因并记录。

【相关影响因素】
1标本应于1小时内送检;
2患者睡前应少喝水,以免稀释尿液;
3尿液常规检验一般采用新鲜晨尿,亦可留取随即尿;
4标本采集时应避免月经、阴道分泌物、精液、粪便、消毒液等的污染。

六尿液标本的保存
尿液化学物质和有形成分不稳定,排出后即开始发生生理和化学变化,如
胆红素、尿胆原见光易分解;抗坏血酸消失。细菌生长导致尿液成分的改变:
尿素经细菌酵解生成氨,尿 PH 升高,使尿液有形成分破坏;
葡萄糖被细菌降解,是病理性尿糖消失。因此,应提倡常规检查在排尿后尽快送检.
室温保存所谓尿液 标本须 2 小时内测定完毕,检测后的标本不保存。标本
如不能及时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冷藏法或化学防腐法。

1) 冷藏法
冷藏可抑制微生物生长,维持尿液 PH 恒定,使尿中有形成分的形态基本不
变。但 4℃条件下,冷藏不得超过 8 小时,有时冷藏时非晶形磷酸盐和尿酸盐可
析出形成沉淀影响尿沉渣检查,故检验前应恢复至室温。

2)化学防腐法 常用的化学防腐剂有:(1)甲苯:于尿液表面加甲苯数滴,使
成一薄层隔绝空气,防止细菌生长繁殖,通常用于一般化学成分检查;(2)甲
醛:每 100ml 尿液加 40%甲醛 0.5ml,可抑制细菌生长并固定尿中有形成分,适
用于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但不能适用于具有还原性醛基的化学成分检查;(3)
盐酸:每 1000ml 尿标本中加入浓盐酸 1ml 即可,使尿液维持在 PH2,此标本主
要可用于 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儿茶酚胺、丙酮定量等。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10

尿沉渣检查
目的
利用显微镜,对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进行分析和计数,以对于化学的检测结果进行确认和鉴别。

方法:直接镜检法

原理: 又称混匀一滴法:将尿液充分混匀,取其中一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依据尿液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用显微镜观察做出报告。

镜检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等

镜检操作程序
将尿液充分混匀,取其中一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首先在低倍镜视野(10*40)仔细观察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视野,检查管型,应观察20个低倍视野,分别记录每个视野的细胞数和管型数,计算平均值报告;如数量过多可报告有形成分所占视野的面积的情况,如1/3视野、满视野等。

报告形式为:细胞xx/LPF; 管型:xx/LPF

参考值
白细胞 :0-3/HPF
红细胞:0—偶见/HPF
管型:0---偶见/LPF
上皮细胞:少见
临床意义
尿中白细胞增加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如细菌感染的肾盂肾炎、尿道炎、
前列腺炎、结核、结石症,以及膀肮癌、尿道癌等疾患。但也可见于女性白带
污染的尿标本。急性炎症时多见中性粒细胞,慢性炎症多见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肾移植排异反应和尿路淋巴瘦管时尿中淋巴细胞增多,应用抗生素、抗疡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则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体的白细胞管型增加。过敏性炎症、变态反应性疾患引起的泌尿系炎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肉眼未见血尿,显微镜下所见红细胞>3 个/HP 称为镜下血尿。血尿常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膀咣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等,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以及女性月经污染。

尿液管型:
透明管型持续多量出现,同时可见红细胞时,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剥落现象,说明肾脏有严重的病变。

细颗粒管型偶见于正常尿液中,常见于运动后、脱水及发热时,如大量出现,提示存在肾实质损伤的可能。

粗颗粒管型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若颗粒管型与透明管型同时存在,多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严重感染及肾动脉硬化等。

上皮细胞管型,常出现于肾病、长期高热、子痫、重金属中毒及肾淀粉样变性等病人的尿液中。

白细胞管型,常出现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多发性动脉炎、肾盂肾炎和细菌尿伴有尿路感染等病人的尿液中。

红细胞管型常出现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及溶血性输血反应等病人的尿中。

混合管型(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肾上皮细胞及颗粒等多种成分)的出现表示肾小球肾炎反复发作、出血和血管坏死,常见于活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进行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狼疮性肾炎及恶性高血压等病人的尿液中。

蜡样管型的出现表示肾小管有严重的变性坏死,常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尤其慢性肾小球肾炎后期及肾淀粉样变等病人的尿液中。

脂肪管型见于类脂性肾病及肾小球肾炎等病人的尿液中。

血红蛋白管型常出现于急性出血性肾炎、血红蛋白尿、骨折及溶血反应引起的肝胆系统疾患等病人的尿液中。

尿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最为多见。成堆出现时,表示
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肾移植后一周内,尿内可发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可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可再度出现成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在肾盂、输尿管、膀肮和尿道近膀肮段等部位发生炎症、肿瘤时,尿沉渣中较常见。鳞状上皮细胞在输尿管下部、膀肮、尿道和阴道的表层有炎性病变时,可大量出现。但也可见于女性白带污染的尿标本。

结晶和盐类
酸性尿液中可见的结晶和盐类
尿酸结晶、非晶性尿酸盐、草酸钙结晶、硫酸钙结晶、马尿酸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在新鲜尿液中如大量出现且伴有红细胞,又有肾或膀耽刺激症状,多为肾、输尿管或膀肮结石的征兆。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和酪氨酸结晶,多见于急性肝萎缩、急性磷中毒、白血病等患者的尿液中。胆固醇结晶,正常尿液中少见,多出现于膀肮炎、肾盂肾炎或乳糜尿等尿液中。

碱性尿液中可见的结晶和盐类磷酸氨镁结晶、磷酸钙结晶、非结晶形
磷酸盐、碳酸钙结晶、尿酸钙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在新鲜尿液中如大量出现且伴有红细胞,又有肾或膀肮刺激症状,可能为肾、输尿管或膀肮结石的征兆。尿酸铵结晶,一般无任何意义。小儿或婴幼儿尿液中多见,如在新鲜尿液中出现时,则表示膀肮已受细菌感染。

其他结晶
胆红素结晶:多出现于黄疽、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有机磷农药中毒、伤寒等尿液中。磺胺类药物结晶:临床上并非所有服磺胺类药物的病人尿液中都出现此种结晶,而仅出现于少数病人的尿液中。一般认为用药过量为主要原因,其形成因素与尿液的酸碱度及磺胺类药物在体内乙酰化作用有关。服用磺胺类药物的病人,必须经常检验尿沉渣,观察是否有磺胺类药物结晶,如尿液中大量出现,表示在输尿管、肾盂等处有形成沉淀阻塞尿路的危险,可导致无尿或伴有血尿。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