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贸 > 经济 > 宏观经济 > 2006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doc 129)-理论观点辨析.rar

2006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doc 129)-理论观点辨析.rar

资料大小:10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124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7/2/22(发布于辽宁)
阅读:11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5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2006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doc 129)-理论观点辨析.rar”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理论观点辨析
国内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所持的几种不同观点
对循环经济范畴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围绕资源的节约、再生、综合、循环这几个关键词,有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定义,有的从经济与社会、生态的关系上去概括,有的从新经济形态上去提炼,有的则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去阐发,不一而足。周珂、迟冠群总结了对循环经济概念的几种看法:
1.肯定说。

我国理论界目前肯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活动概念是主流,而且表述基本上都是沿用如下的定义:“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类似的定义还有: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曲格平、梁湖清等;解振华、齐建国、冯之浚、朱红伟等也都从技术范式去界定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有一致也有差异之处,但对循环经济本身都持肯定态度。

2.否定说。

也有学者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在把物质从“高熵状态”转入“低熵状态”这一问题上,推断出“人工的推动难免要增加能量的消耗,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加快了环境的熵增。同时即使增加能源消耗,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约束,也很难让所有的物质材料完全得到循环利用;而且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的传递是有方向性的,在地球上,被转化的能量最终都会以热的形式向太空散射。至于散射到太空去的热能否重新聚集起来为人类所用,在可见的历史时期内恐怕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因此得出结论,“要建立循环经济,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目前尚很难成立”,应代之以“建立节约型经济系统”。

3.替代说。

目前国外尚无任何一个国家同时系统地制定清洁生产法和循环经济法,而以清洁生产立法为多,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制定循环经济法,而且学者们也往往将这类循环经济法纳入清洁生产法之列。相应地,有些国家的清洁生产立法在学术界也被视为循环经济法。因此理论界已形成了清洁生产法与循环经济法可以相互代替的认识,如果单纯从立法的经济性来看,这种替代似乎也是必要的。

通过回顾理论界对循环经济概念的争论,我们不难形成以下几点认识:(1)就现时的实际情况看,“难让所有的物质材料完全得到循环利用”、“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是事实存在的。(2)“否定论”提醒人们注意这样的事实,不可片面地、扩张地理解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更不可把循环经济作为滥用资源和能源的借口,所谓循环利用是有限度的,而且主要局限于生态学的方法领域,而不是可以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万能的灵丹妙药。(3)循环经济需要与清洁生产等制度相配合。从实践发展看,循环经济是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在“清洁生产”之后产生的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的地区与行业已有成功的范例。从立法的目的上看,我们所以要推行循环经济,也并不是要真正建立一个毫无废物产生、一切都在做着周而复始运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提倡循环经济,只是反映了立法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即使完全的、呈闭合回路式的循环经济是无法达到的,我们也要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无限地、不间断地向它靠近。(4)“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气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闫敏博士后摘编)
当前我国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循环经济在我国方兴未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解决问题,落实可持续的发展观,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日报》指出,现在有一种对循环经济概念泛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的倾向,这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悖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其中最典型的是一种想法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

该报纸指出,这种看法不科学,是一种走极端的看法。其不当之处有三:一是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在资源、生产与消费、废弃物排放3个环节中,大体有5类环境保护技术,即: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节约、废弃物安全化或无害化处理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中核心的一点就是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这仅仅是5类环境保护技术中的一种,在这5类环境保护技术之间,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如果认为光凭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就可以解决一切环境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从理论上就说不通。二是循环利用技术能否在实践中使用,要受到理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条件的制约。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和技术上可行,如果在经济上不可行,即它的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那么,在实践中也难以被采用。这在我国或在世界其它各国,已不乏其例。三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不可能是“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最终还是有一些“废物”要排放到人类社会之外。

该报认为,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看,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解决当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非循环技术途径,也不能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它必须和其他保护环境的措施配合起来实施。“循环经济能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看法,既将中国资源环境的复杂性简单化了,更将中国经济